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與碳環芳香含能化合物相比,氮雜(芳)環硝基化合物具有較高的密度等特性,近期形成研究熱點的吡啶衍生物就是一類潛在的含能前體,頻頻被選為原料/母核用于醫藥、化工產品的制備。3-氰基-6-羥基吡啶英文名稱:6-hydroxy-3-pyridinecarbonitrile,中文別名:5-氰基-2(1H)-吡啶酮,CAS號:94805-52-4,分子式:C6H4N2O,分子量:120.109,密度:1.27g/cm3,沸點:332.7ºCat760mmHg,熔點:256-258ºC。
以6-氯吡啶-3-甲酰胺為起始物料,經制備氰基及水解生成羥基后得到目標化合物3-氰基-6-羥基吡啶[1]。合成反應式如下圖:
圖1 3-氰基-6-羥基吡啶合成反應式圖
在1L反應瓶中依次加入49.9g(0.36mol)6-氯吡啶-3-甲酰胺,31.6g(0.40mol)吡啶,376g四氫呋喃(THF)。置于低溫浴槽中降溫至-5℃,滴加83.2g(0.396mol)三氟乙酸酐(TFAA),約1h滴畢。-5~5℃保溫反應1h,然后升溫至30℃保溫反應3h。反應結束,脫溶劑除去THF,加入100g水和180g乙酸乙酯,分液、水洗,收集有機相,除去乙酸乙酯得到6-氯-3-氰基吡啶。
6-氯-3-氰基吡啶溶解或分散于稀鹽酸溶液中,降溫至-5度左右;配制高濃度的亞硝酸鈉溶液,預先降溫至-5度,然后緩慢滴加入前一溶液中。滴加不要連續滴加,滴入少許后即用淀粉碘化鉀試紙檢驗溶液的氧化性(其實是檢驗亞硝酸的含量),如果試紙呈紫黑色,顯示亞硝酸過量過多,則暫停滴加;直到試紙呈淺藍灰色(顯示亞硝酸幾乎消耗完畢),方可繼續滴加;如此循環反復,要有耐心,不可操之過急。反應全程應避光防止重氮鹽分解。如此直到所有亞硝酸鈉滴完,溶液應澄清透明。反應完畢后,即加入氫氧化鈉等堿溶液,然后緩慢升溫(防止反應劇烈),重氮鹽即分解放出氮氣,隨即與氫氧根離子結合產生3-氰基-6-羥基吡啶。
[1] Justus Liebigs Annalen der Chemie, , vol. 487, p. 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