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羅漢果提取物為葫蘆科植物羅漢果Momordica grosvenori Swingle的果實提取物,含有豐富氨基酸、果糖、維生素和礦物質。作為一種通用的天然甜味劑,羅漢果提取物是合成甜味劑如阿斯巴甜等、高熱甜味劑如蔗糖等的理想代替品。在烘烤食品、營養食品及低熱食品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如可用于制作具有清熱潤肺作用的保健果汁或飲料。
化學成分 來源植物 提取工藝 藥理作用 應用
化學成分
1.羅漢果皂苷A1:羅漢果醇-3-o-[β-D-葡萄吡喃糖基(1-6) -β-D-葡萄吡喃糖苷]-24-o-[β-D-葡萄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苷] 分子式為C54H92O24 相對分子質量為1124。
圖1為羅漢果皂苷A1結構式
2.羅漢果皂苷A2:羅漢果醇-3-o-[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24-o-{[β-D-葡萄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基(1-6)] -β-D-葡萄吡喃糖苷} 分子式為C60H102O29 相對分子質量為1286。
圖2為羅漢果皂苷A2結構式
3.羅漢果皂苷A3:羅漢果醇-3-o-[β-D-葡萄吡喃糖基 (1-6)-β-D-葡萄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苷] -24-o- { [β-D-葡萄吡喃糖基 (1-2)] - [β-D-葡萄吡喃糖基(1-6)] -β-D-葡萄吡喃糖苷} 分子式為C66H112O34 相對分子質量為1448。
圖3為羅漢果皂苷A3結構式
來源植物
羅漢果是我國特有的珍貴葫蘆科植物,素有良藥佳果之稱。果實中含羅漢果甜苷,較蔗糖甜300倍;另含果糖、氨基酸、黃酮等。
主要來源為葫蘆科植物羅漢果Momordica grosvenori Swingle的果實。主產于廣西永福、臨桂。秋季果實由嫩綠變深綠色時采收,晾數天后,低溫干燥。
圖4為羅漢果及提取物
提取工藝
1.工藝流程
羅漢果提取物的工藝流程為原藥材→前處理→提取→濃縮→微濾→超濾→納濾→噴霧→干燥→滅菌→包裝。
2.提取工藝發展
傳統的羅漢果提取主要采用水煮或者是乙醇溶液浸泡的方式,在實踐工作中會造成有效成分的遺失,浪費自然資源,同時效果較差等各種問題。現代技術的應用為創新羅漢果有效成分提取工藝奠定了基礎。能夠充分的保證羅漢果藥用價值成分與營養。微波輔助提取技術的應用是羅漢果有效成分提取工藝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表現,這種技術的應用能夠降低時間的投入使用,提升有效成分提取率。探索羅漢果有效成分提取新工藝需要對羅漢果中的因子進行優化處理,在微波技術的影響下提升提取工藝。這是充分利用羅漢果資源,使羅漢果發揮藥用價值的關鍵措施。
3.最新提取工藝
采用閃式提取技術能夠充分的保證羅漢果有效成分的純度,其中甜苷的純度最高,說明采取閃式提取技術對羅漢果中甜苷的獲取效果最為明顯。羅漢果甜甙的提取率隨提取溶劑體積的增加呈上升趨勢。閃式提取工藝的應用能夠提升羅漢果中動態分子的運行速度,使羅漢果中有效成分能夠達到內外平衡發展,這種工藝技術保證提取工作效率的提升,能夠利用較短時間完成工作要求,能在大規模生產中廣泛應用。
藥理作用
1.增強免疫作用:本品能顯著提高外周血酸性α-醋酸萘酯酶陽性淋巴細胞的百分率,提示可增強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
2.抗氧化作用:羅漢果水提取物及羅漢果甜甙均具有強抗氧化作用,能顯著提高高脂模型小鼠的血清GSH-Px和SOD的活性,明顯降低血清MDA的含量,有效清除體內活性氧自由基和脂質過氧化物,保護機體免受自由基的損傷。
3.止咳作用:羅漢果水提取物能明顯減少枸櫞酸或辣椒素引起的豚鼠咳嗽次數和延長咳嗽潛伏期;抑制機械刺激所致豚鼠咳嗽次數。
4.其他作用:羅漢果提取物對乙酰膽堿或氧化鋇引起的腸管強直性收縮均有明顯拮抗作用,能使腸管松弛而解痙,同時對腎上腺素引起的腸管松弛也有拮抗作用,并具有抗菌作用和輕度降壓、降糖作用,多用于肺火燥咳、咽痛失音、腸燥便秘等。
應用
1.用于肺熱或肺燥咳嗽,咯痰不利,咽干舌燥。可單味煎服或配黃芩、浙貝母、栝樓煎服。本品也可用于百日咳,與柿餅同用。
2.用于咽痛失音,口渴舌干,煎湯頻頻飲服;泡水代茶飲。
3.用于腸燥便秘,瘰疬痰核。若治便秘,輕者則泡水代茶飲,重者配火麻仁、郁李仁等同煎服;治瘰疬,配浙貝母、夏枯草、山慈菇等同用。
4.現代醫藥學研究發現,羅漢果含有豐富的羅漢果甜苷,甜度是蔗糖甜度的300倍,具有降血糖作用,可以用來輔助治療糖尿病;含豐富的維生素C,有抗衰老、抗癌及益膚美容作用;有降血脂及減肥作用,可輔助治療高脂血癥,改善肥胖者的形象。
5.1996年,中國政府批準羅漢果甜甙作為甜味劑使用。
2002年,美國FDA批準羅漢果果汁作為一種常規添加劑,用于食品和飲料中。
2007年,CANTOX組織的專家組認為,參照美國FDA有關食品安全法規規定,萊茵公司的羅漢果果汁及羅漢果果汁粉符合GRAS要求。
【參考資料】
1. 陳仁壽 主編.國家藥典中藥實用手冊.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 吳世敏,印德麟 主編.簡明精細化工大辭典.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第463頁.
3. https://baike.baidu.com/view/1757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