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消旋卡多曲(腦啡肽酶抑制劑)可選擇性、可逆性地抑制腦啡肽酶,從而保護內源性腦啡肽免受降解,延長消化道內源性腦啡肽的生理活性[1],臨床實驗證明,其與洛哌丁胺療效相當[2],且副作用低[3],可有效縮短病程[4],被廣泛應用腹瀉治療中的糾正過度分泌。 現結合不同腹瀉發生機制,闡述消旋卡多曲對腹瀉治療的重要作用及意義。
人體每日分泌入消化管內的各種消化液總量可達6~7L,另從口腔攝入1L多的水分,而由糞便中丟失的水分只有150ml左右。若這大量的水分如果不被重吸收,勢必嚴重影響內環境的相對穩定而危及生命,急性腹瀉或嘔吐時,在短時間內損失大量液體的嚴重性就在于此[5]。因此,正是由于我們腸道具有強大的吸收功能,所以最終殘留在糞便中的水極少,避免了腹瀉的發生,確保了營養的充分吸收。
腹瀉的發生可以看做人體的一種免疫反應,當腸道受到病毒或細菌的攻擊,人體免疫系統會想辦法把這些病毒和細菌盡快排出體外。因此,當我們的腸道受到病毒和細菌攻擊后[6],我們的免疫系統做出反應,將腸道上皮細胞內的cAMP升高,導致細胞質內Ca+水平升高,小腸毛上皮細胞對于Na+吸收受到抑制,伴發水分吸收的改變,導致腹瀉[7]。同時由于旁分泌效應,感染效應擴大[8]。
在cAMP和Ca+水平升高的情況下,Cl-通道開放,Cl-從細胞內向腸腔擴散,K+則通過基底側膜上的K+通道流出細胞,Cl-向腸腔擴散導致腸腔內為負電位,可驅使Na+通過細胞旁路途徑進入腸腔,Na+、Cl-分泌入腸腔所建立的滲透壓,又促使水通過細胞旁通路進入腸腔,加劇腹瀉[9]。
另有研究證實,腸道被輪狀病毒感染后,僅有很少部分的腸細胞的損害,并且沒有腸隱窩細胞的受損,而是先出現輪狀病毒腹瀉,后續才會有嚴重的細胞損害,絨毛的脫落最終影響小腸的吸收和消化功能,表明輪狀病毒腹瀉不是小腸損害的固有結局,就猶如細胞功能障礙是組織學損傷的原因而不是結果。其中,Ca2+是輪狀病毒衣殼穩定性維持及輪狀病毒內生轉錄酶激活的必要因子,有實驗發現,細胞質 Ca2+的減少將影響牛輪狀病毒的成熟及其病理效應[10]。
而當腸道上皮細胞受到損傷后,一方面會導致腸道對于水和電解質的吸收障礙,加劇腸道內水和電解質子腸腔內的聚集;另一方面導致腸黏膜上雙糖酶活性下降,致使糖分無法完全分解,最終糖分被細菌分解成短鏈有機酸,導致腸道內滲透壓增高,水和電解質進一步喪失,腹瀉進一步加重[8]。
歸納以上,我們可以得出以下三個結論:
①腹瀉發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人體腸道受到病毒或細菌攻擊,腸道上皮細胞內cAMP和Ca2+水平升高,致使小腸毛上皮細胞對于Na+吸收受到抑制,伴發水分吸收的改變;
②在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中,cAMP和Ca2+水平升高會引起功能障礙,進而引發組織損傷,最終導致腸腔內滲透壓增高,Na+和水通過細胞旁通路流向腸腔,加劇腹瀉;
③降低細胞質內Ca2+的濃度,有利于抑制輪狀病毒的復制和腸道恢復正常。
消旋卡多曲是腦啡肽酶抑制劑,通過抑制腦啡肽酶,增強內源性腦啡肽的生理活性。活性腦啡肽激動位于隱窩細胞基底膜的δ受體后,可降低cAMP、Ca2+在腸道上皮細胞內的水平[7],因此,消旋卡多曲可通過以下直接和間接兩個途徑,達到治療腹瀉的目的。
①恢復腸道黏膜細胞對于Na+和水的正常吸收,關門細胞旁通路,抑制Na+和水通過細胞旁通路流出,最終減少腸腔內的電解質和水的聚集,可直接恢復腸道正常;
②在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中,可降低細胞質內Ca2+的濃度,減少感染效應,利于抑制輪狀病毒的繁殖,可間接恢復腸道正常。
對于兒童急性腹瀉治療,可首先足量使用消旋卡多曲,恢復腸道正常的吸收功能,糾正腸道的過度分泌,使腸道恢復正常,達到治療腹瀉的目的。同時消旋卡多曲的應用,還可減少水和電解質的丟失[7],對于預防兒童因腹瀉引發的脫水和營養不良,有重要意義。并且對于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有利于控制感染及感染效應。就消旋卡多曲藥物本身,不影響腸道正常的蠕動[11],與其他藥物聯用無需間隔,使用后利于進一步治療。
[1] 吳學軍,鄒定,何笑榮.腦啡膚酶抑制劑消旋卡多曲的藥理及臨床評價[J]. 中國新藥雜志. 2006 Vol 15 No.24:2170-2172
[2] D.TURCK,H.BERARD,N.FRETAULT,J.M.LECOMET.Comparison of racedotril and loperamide in children with acute diarroea[J].Aliment Pharmacol Ther.1999 13(suppl 6):27-32
[3]王偉.消旋卡多曲顆粒佐治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療效觀察[J].兒科藥學雜志2012, Vol. 18,No.12:29-31
[4] S.L.Eduardo,et al. Raceadotril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watery diarrheain children[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0,343(7):463-467
[5] 鄭煜.《生理學》第7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87-188
[6]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感染學組兒童腹瀉病診斷治療原則的專家共識《中華兒科雜志》, 2010, 48(4):260-262
[7] 吳劍,段晨陽,劉夢穎,何海洋.輪狀病毒致腹瀉機制的研究進展[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3 Vol13 No.12:2389-2392
[8] 王衛平.《兒科學》第八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51-255
[9] Kim Hodges ,Ravinder Gill.Infectious diarrhea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J]. Gut Microbes.2010,1(1):4-21
[10] 吳劍,段晨陽,劉夢穎,何海洋.輪狀病毒致腹瀉機制的研究進展[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3 Vol 13 No.12:2389-2392
[11] David Grudy,Wendy Winchester. CFTR pharmacology and its role intestinal fluid secretion Jay R Thiagajah and AS Verkman[J].Current Opinion in Pharmacology 2003,3:594–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