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2-氨基-3-氯-5-三氟甲基吡啶,CAS:79456-26-1,淡黃色粉末,熔點84-94℃。作為氟啶胺制備的關鍵中間體。氟啶胺生產工藝技術是農藥中間體精細化工生產中新型取代苯胺類廣譜殺菌劑的新型工藝技術,氟啶胺具有持效期長等優良特點,同時氟啶胺對灰葡萄孢引起的多種灰霉病有特效。同苯并咪唑類、二羧酰亞胺類及目前市場上已有的殺菌劑無交互抗性。對交鏈孢屬、疫霉屬、單軸霉屬、核盤菌屬和黑星菌屬等病菌引起的病害亦有良好的活性。
將2-氨基吡啶(9.4g,1.0mol)加入MIBK(48mL),攪拌至溶清,使用冰機進行降溫至-5~0℃。將NBS(18.2g,0.102mol)溶解在MIBK(100mL)溶劑中。控制反應溫度在-5~5℃將NBS溶液滴加到2-氨基吡啶溶液內,滴加時間控制1.5-2小時,滴加結束后,控制釜溫在-5~5℃保溫反應4小時。液相分析2-氨基吡啶含量為0.01%。
將NCS(15.4g,0.115mol)溶解在MIBK(160mL)中,將溶清NCS溶液投入上述反應釜內,控制釜溫90~100℃,保溫反應15小時,液相分析2-氨基-5-溴吡啶含量為0.03%。減壓蒸餾,脫除90%以上MIBK溶劑后,加入乙醇(150mL)和水(15mL)混合溶劑,升溫至60~70℃溶解后重結晶處理,抽濾、淋洗,得到2-氨基-3-氯-5-溴吡啶。
將上述2-氨基-3-氯-5-溴吡啶固體加入二氧六環(162mL)升溫至55~60℃溶解,依次投加PdCl2dppf催化劑(0.73g,0.001mol)、醋酸鉀(14.7g,0.15mol)和CH3BF3K(19.4g,0.11mol),控制釜溫在80~100℃反應12小時,液相分析2-氨基-3-氯-5-溴吡啶含量為0.05%。
將反應液降至室溫,進行抽濾、二氧六環洗滌、蒸餾溶劑,活性碳脫色,乙醇和庚烷(1/5體積比)打漿,干燥得到2-氨基-3-氯-5-三氟甲基吡啶(13.9g)。
第一步,氨基化反應:
將2,3,6-三氯-5-三氟甲基吡啶(≥98%)200g,甲苯400g投入2000mL的帶機械攪拌的高壓釜內,向釜內加入液氨120g,在50℃反應12小時,反應壓力0.7-2MPa,反應后原料含量小于0.3%,反應結束后排壓將過剩氨氣用水吸收,向反應釜加入200mL水攪拌20分鐘后出料,分去水相,蒸餾脫溶出甲苯后得產物固體產物2-氨基-3,6-二氯-5-三氟甲基吡啶,含量95%。收率92%。
第二步,鋅還原反應:
將第一步制得的2-氨基-3,6-二氯-5-三氟甲基吡啶(含量95%)40g(0.165mol),甲苯200g,鋅粉16g(0.244mol),四丁基溴化銨1g,投入帶機械攪拌的500mL四口瓶中,在30℃條件下向四口瓶內緩慢滴加50%硫酸98g,2小時滴完,滴加完畢25℃條件下反應4小時,取樣檢測2-氨基-3-氯-5-三氟甲基吡啶轉化68%,將反應液加用氨水中和至PH為8,抽濾后分出甲苯相,用120g15%鹽酸酸洗甲苯相,酸水分出中和至PH=7(用液堿中和,下同),抽濾出淡黃的固體經烘干的2-氨基-3-氯-5-三氟甲基吡啶19.8g,含量99.6%。
向500mL高壓釜中投入2-氟-3-氯-5-三氟甲基吡啶47.3g(0.2348mol、99%、1.0eq),THF120mL,關閉高壓釜。氮氣置換三次,向體系中通液氨12.0g(0.7044mol、3.0eq),體系內壓力約0.5Mpa。升溫至30℃保溫憋壓反應25h,體系壓力從0.9Mpa降到0.7Mpa,取樣HPLC中控原料反應完全。將體系降至常溫后泄壓排氣至常壓,并用四氫呋喃吸收釋放出的氨氣。反應液取出,過濾,得到胺化物的四氫呋喃溶液。
一種2-氨基-3-氯-5三氟甲基吡啶的合成方法,所述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①向1L高壓釜內依次加入2-氟-3-氯-5三氟甲基吡啶200g、異丙醇120g與25%氨水240g,密閉加熱至80℃,加壓至0.3MPa,恒溫反應3h;
②將步驟①所得產品降溫泄壓,過量氨氣用水吸收,將反應液加入到500mL四口瓶內,在攪拌條件下降溫至0℃,過濾,得到2-氨基-3-氯-5三氟甲基吡啶,其純度為99.9%、收率為99.1%。
[1][中國發明]CN202011315193.1一種合成2-氨基-3-氯-5-三氟甲基吡啶的方法
[2][中國發明]CN202010401223.4一種制備2-氨基-3氯-5-三氟甲基吡啶的方法
[3][中國發明,中國發明授權]CN201910391347.6一種氟啶胺的合成工藝
[4][中國發明]CN201710246659.9一種2-氨基-3-氯-5三氟甲基吡啶的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