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背景及概述】[1][2]
鹽酸阿莫洛芬是第一個嗎啉類的衍生物,商品名羅每樂(Leceryl),目前已在世界上幾個國家上市。阿莫洛芬 (amorolfine)是一種苯丙嗎啉的衍生物,結構完全不同于多烯類、唑類及丙烯胺類等抗真菌藥物,屬嗎啉家族。化學式為 4-{3-[對-(1,1-二甲丙基苯 )]-2-甲丙基 }-2,6-順-二甲嗎啉鹽酸。
該藥目前主要有兩種劑型:5%阿莫洛芬甲涂劑 (商品名為羅每樂 )和 0.25%阿莫洛芬霜劑。
阿莫羅芬(Amorolfine)是瑞士羅氏公司(Roche)1991 年上市的外用抗真菌藥,目前國內使用的為法國高德美公司生產的羅美樂(鹽酸阿莫羅芬甲涂膜劑),該藥與現有其他抗真菌藥作用機理不同,其主要差異在于選擇性作用位點不同,阿莫羅芬的殺菌或抑菌活性主要取決于麥角固醇的合成,在固醇生物合成途徑中,阿莫羅芬干擾△14 還原酶和△8→△7 異構酶的活性,使得麥角固醇缺乏、角沙烯、ignosterol 等聚集,導致膜固醇含量改變,進而使細胞膜通透性發生改變,影響真菌的代謝過程;同時還造成幾丁質沉積,導致真菌生長障礙發揮作用的;另外,阿莫羅芬還能抑制角沙烯環氧化酶、還原輔酶Ⅰ氧化酶和琥珀酸細胞色素還原酶活性,從而影響真菌的正常生長。在體內抑菌活性方面:阿莫羅芬對皮膚癬菌的活性至少與丙烯胺類制劑相當,比唑類藥物活性高;對于酵母菌,阿莫羅芬的活性優于丙烯胺類,與唑類藥物相當。在體內殺菌方面:對白念珠菌、表皮癬菌阿莫羅芬的殺菌活性比特比萘芬活性強。在體外阿莫羅芬對多種真菌都具有很高的抗真菌活性,對陰道念珠菌病的有效率為 88%-90%,甲癬病人的有效率和真菌轉陰率高達 90%,對其他真菌引起的皮膚病也有很好的療效。
【藥理作用】[2] [3]
阿莫羅芬對醫學上重要真菌具有顯著廣譜抗真菌活性,并具有殺菌、抑菌的雙重活性。皮膚癬菌對其敏感性最高,酵母菌、暗色孢科菌、糠秕孢子菌及雙相真菌也有很高的敏感性,對霉菌尤其是曲霉菌、接合菌亞綱類、鐮刀菌屬的敏感性較低。但對漢德遜氏酵母菌、鏈格孢和帚霉等常見的霉菌性甲真菌的病原真菌仍有較高的活性,其效力與酵母菌相當。研究顯示阿莫羅芬不僅抑制真菌的生長,而且極殺菌功能,其殺菌能力主要依賴于阿莫羅芬的濃度和與菌接觸的時間,在較長的時間用較低的濃度同樣可以達到殺菌的效果。
通過臨床對比試驗發現:對于嚴重的伴有甲床受累的甲真菌感染,足部真菌病,阿莫羅芬比伊曲康唑、特比奈芬等用藥量少、用藥次數少、藥效更持久,效果更好;對于外陰陰道念珠菌病,阿莫羅芬的效果要好于克霉唑。阿莫羅芬的副作用小,主要為局部刺激,包括燒灼感、瘙癢、發紅和局部疼痛,但這些都是完全可以耐受的。不足之處是對深部真菌病的療效差。 迄今,化學藥品仍為臨床上用作抗真菌的主力,由于該類藥品發展歷史較長,作用機制比較清楚,因此人們容易對其進行結構改造,氮唑類抗真菌藥物就是典例。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在已有的療效確切、作用機制清楚的化合物基礎上進行結構改造,尋求抗菌譜更廣、耐藥性和毒副作用都更小的藥物,仍將是廣大醫藥研究人員的工作重點為;當然,生物制品和天然產物由于可以作用于新的靶點、并且具有較高的選擇性,因此將來也會成為抗真菌藥研發的新方向,勢必吸引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參與其中。在成人中真菌性皮膚病發病率為 3%,其中老年群體的發病率為 5%,在一些特殊人群比如糖尿病和銀屑病患者中可高達 8%。在真菌性皮膚病中,由癬菌所致的皮膚癬菌病(包括頭癬,體股癬,手足癬,甲癬和甲真菌病)尤為值得關注,它不僅發病率高,流行廣泛,而且難以治愈,是目前較難控制的皮膚病之一。因此,對真菌性疾病尤其是皮膚癬菌病的防治已引起廣泛重視。阿莫羅芬的副作用小,對淺部真菌治療效果好,迄今為止,是治療皮膚真菌病的理想藥物,具有廣闊市場前景。
【合成路線】 [2]
鹽酸阿莫洛芬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4條路線。
路線①:以對叔戊基苯甲醛(1)為起始原料,與丙醛經 Claisen_Schmidt 縮合,得到 3-對叔戊基苯基-2-甲基丙烯醛(6),(6)經 NaBH4還原得 3-對叔戊基苯基-2-甲基丙烯醛(7)(或者(1)與膦葉立德試劑(24)、(25)或與瑞福爾馬茨基試劑(26)反應得 3-對叔戊基苯-2-甲基烯丙酸乙酯(11),(11)經 Li Al H4還原得(7)),(7)經三鹵化磷或三鹵化磷鹵代得 1-(3-鹵代基-2-甲基烯丙基)-4-叔戊基苯(8),(8)與順-2,6-二甲基嗎啡啉反應得順-2,6-二甲基-4-(2-甲基-3-(4-叔戊基苯基) 烯丙基)-嗎啡啉(9),(9)經鈀碳催化氫化得阿莫羅芬(10)。
路線②:以 2-甲基-3-苯基烯丙醛為起始原料,先與順-2,6-二甲基嗎啡啉縮合,在經鈀碳催化氫化得順-2,6-二甲基-4-(2-甲基-3 苯基-丙基)嗎啡啉(12),(12)與叔戊醇或鹵代叔戊烷經 Friedel_Crafts 烷基化反應得(10)。
路線③:以叔戊基苯(4)為起始原料,與 2-甲基烯丙基二乙酸酯(3)經Friedel_Crafts 反應得 3-(4- 叔戊基苯基 )-2- 甲基丙烯基乙酸酯( 13 ),( 13 )經Saponification 反應得 3-(4-叔戊基苯基)-2-甲基丙醛(14),(14)經 Na BH4還原得3-(4-叔戊基苯基)-2-甲基丙醇(15),(15)經經三鹵化磷或三鹵化磷鹵代得 1-(3-鹵代基-2-甲基丙基)-4-叔戊基苯(17),(17)與順-2,6-二甲基嗎啡啉縮得(10);或者(14)與順-2,6-二甲基嗎啡啉縮得(16),(16)經鈀碳催化氫化得(10)。
路線④:以(4)為起始原料,與甲醛在 HBr 作用下制得對叔戊基芐溴(5),(5)在醇鈉作用下與 2-甲基丙二酸二乙酯反應后,先堿化,后酸化得 2-甲基-3-(4-叔戊基苯基)丙酸) (18),(18)經二氧化硫氯代后,與順-2,6-二甲基嗎啡啉縮合得順- 2,6-二甲基-4-(2-甲基-3-(4-叔戊苯基)丙酰基)嗎啡啉(19),(19)經 Li Al H4還原得(10),總收率 60%。
不難看出,這些路線具有以下缺點:1、反應步驟較多,2、所用原料、試劑不易得、價格貴,3、操作較繁,總收率低,生產成本高。
【適應證】[4]
鹽酸阿莫洛芬用于治療皮膚及黏膜淺表真菌感染,如體癬、手癬、足癬、股癬、甲真菌病等。
【臨床應用】[4]
外用:一周2次銼光和清潔受感染的指(趾)甲,均勻涂抹。對指甲用藥需持續6個月;對趾甲需持續9~12個月。
【不良反應】[4]
鹽酸阿莫洛芬毒性較低,不良反應輕微。少見皮膚輕微燒灼感、瘙癢、紅斑、脫屑,無須停藥即可消失。極少出現滲出、水皰、疼痛、炎癥等,罕見蕁麻疹,個別有過敏反應。尚未見全身不良反應的報道。
【注意事項】[4]
若藥液不慎涂在皮膚上,可用酒精(乙醇)棉球擦除,如不慎將搽劑誤入眼內或耳內,立即用水沖洗。
【用藥禁忌】[4]
對鹽酸阿莫洛芬過敏者,孕婦及可能懷孕、準備懷孕者禁用;對哺乳期婦女慎用。
【主要參考資料】
[1]王紅,劉維達.抗真菌藥物家族的新成員——阿莫洛芬[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1(01):36.
[2]曾令國. 阿莫羅芬合成工藝研究[D].重慶醫科大學,2006.
[3]房磊.阿莫羅芬合成工藝及質量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8):34.
[4] 醫學全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