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依那普利是美國批準使用的第二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現仍廣泛用于治療高血壓和心力衰竭。依那普利與其他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相同,可抑制血管緊張素I(相對非活性分子)轉換為血管緊張素II。血管緊張素II是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誘導的循環誘發血管收縮與體積膨脹的主要調節劑。除血管緊張素I-II轉化酶外,其他寄主酶也可能會被抑制,這也是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所引起副作用的原因之一。
1.含雙羧基、脯氨酸片段;
2.有3個手性中心,均為S-構型;
3.前體藥物,口服后水解代謝為依那普利拉發揮療效;依那普利拉是一種長效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抑制血管緊張素II的生物合成,導致全身血管舒張,血壓下降。
用于原發性高血壓、腎性高血壓、心力衰竭。
(1)較常見的有:眩暈、頭痛、疲乏、咳嗽,均輕微、短暫。
(2)較少見的有:肌肉痙攣、惡心、乏力、直立性不適、陽萎、腹瀉。
(3)少見的有:昏厥、直立性低血壓、心悸、心動過速;嘔吐、消化不良、口干、便秘、 失眠、神經過敏,感覺異常;皮疹、瘙癢;罕有神經血管性水腫,如發生在喉部則可以致命,血管性水腫出現應即停用本品,并迅速加以處理,皮下注射1:1000的腎上腺素注射液0.3-0.5ml。頭暈頭痛,亦有倦怠,乏力,低血壓與體位性低血壓,暈厥,惡心,腹瀉,肌肉痛性痙攣,皮疹與咳嗽??梢鹉I衰,停藥后癥狀消失(恢復正常)。可引起血管神經性水腫,外周神經麻痹,紫癜。主要有皮疹、味覺障礙、頭昏、頭痛、咳嗽、嗜睡、口干、上腹不適、惡心、胸悶或 胸痛、蛋白尿、乏力、疲勞、血壓過低等,一般能耐受或僅需作對癥處理。偶見尿素氮、肌酐或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輕度上升。若出現白細胞減少或血管神經性水腫(尤其發生于喉部者)需立即停藥。
(1)本品能通過胎盤。在人體研究尚不充分,但在妊娠中后期用本品有報告新生兒低血壓、腎功能衰竭、顱骨發育不良、或死亡者,羊水過少亦有發生,故妊娠時應用本品必須權衡利弊。
(2)本品可排入乳汁,故授乳婦女應用本品須權衡利弊。
(3)本品在兒童中應用研究尚不充分。
(4)老年人對降壓作用較敏感,應用本品須酌減劑量。
1.與其他降壓藥同用時降壓作用加強,其中與引起腎素釋放或影響交感活性的藥物同用呈較大的相加作用,與β-受體阻滯藥同用不會加強其降壓效應。
2.與利尿藥同用降壓作用增強,可引起嚴重低血壓。在開始治療前利尿藥應停用或減量,依那普利開始劑量宜小,以后再根據血壓情況逐漸調整。
3.與排鉀利尿藥同用可減少鉀丟失,但與保鉀利尿藥,補鉀藥及鉀鹽制劑同用可引起血鉀明顯增高。接受依那普利治療的心衰患者一般不要使用保鉀利尿藥。
4.與鋰同用可致鋰中毒,停藥后毒性反應可消失。
5.卡托普利與別嘌醇同用可引起超敏反應。使用依那普利時也應注意。
6.硫唑嘌呤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藥合用可加重骨髓抑制。
7.卡托普利與布比卡因合用,由于對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抑制,可引起嚴重心動過緩和低血壓,甚至意識喪失。依那普利如與布比卡因合用也應注意。
(1)肝功能不全時應密切監測肝功能。
(2)腎功能不全時慎用并監測;更易出現高鉀血癥或其他不良反應;肌酐清除率小于30m/min時起始劑量為一次2.5mg,一日1次。
(3)下列情況慎用:主動脈瓣狹窄、肥厚型心肌病、哺乳期婦女。
(4)兒童無需調整劑量。新生兒和腎小球濾過率小于30m/min的兒童患者中不推薦使用。
(5)用藥期間應定期監測白細胞計數和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