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磷酸氟達拉濱,化學名稱9-β-D-阿拉伯呋喃糖基-2-氟腺嘌呤-5'-磷酸酯,用于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磷酸氟達拉濱的合成通常以鳥苷為起始物料,通過多步反應合成氟達拉濱,而后與三氯氧磷進行酯化反應得到。磷酸氟達拉濱,是一種抗代謝的氟化嘌呤核苷類似物,它對淋巴細胞有高度的選擇性,它能夠抑制處于靜止期細胞DNA的修復及處于分裂期細胞DNA的合成,并且具有促進這些細胞凋亡的作用,已顯示出良好療效,目前被廣泛的運用于治療各種血液系統疾病,尤其是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磷酸氟達拉濱是通過促進腫瘤細胞凋亡來提高疾病的緩解率。其促凋亡的方式主要是通過調節以下幾種途徑達到的:死亡受體途徑,線粒體途徑,P53,神經酰胺,Bcl一2家族及一些凋亡促進子和凋亡抑制子。
于配液罐中加入注射用水1530ml,配液罐溫度為10℃,再加入50g磷酸氟達拉濱,充分攪拌后,加入適量5mol/L氫氧化鈉溶液并攪拌,直至磷酸氟達拉濱完全溶解;再加入40g甘露醇,攪拌使藥液成澄明溶液;用5mol/L氫氧化鈉溶液調節藥液pH值至7.7,補加注射用水270ml,混勻。
向澄明溶液中加入活性炭5.4g,攪拌吸附30分鐘后,用0.45μm微孔濾膜采用邊脫碳邊循環的方式過濾脫碳、0.2μm濾膜一次除菌過濾及0.2μm濾膜二次終端除菌過濾,所得濾液至藥液瓶內,供灌裝用。
濾液分裝,每瓶含有磷酸氟達拉濱25mg,半加塞,放入凍干機中進行冷凍干燥,冷凍干燥分為預凍、一次干燥和二次干燥三個階段;
預凍階段:將擱板溫度以將擱板溫度以0.5℃/min的速度降至-3℃,保溫0.5小時,再以0.72℃/min的速度降至-30℃,停止降溫,保溫1小時,緩慢升溫至-5℃,保溫1小時,再以0.72℃/min的速度降溫至-45℃,繼續保溫4小時,抽真空至箱內真空度達10pa;
一次干燥階段:擱板溫度采用階梯式升溫,升溫-保溫交替進行,每升溫10分鐘,接著保溫5分鐘,升溫的速率為0.34℃/min,待溫度升至-3℃時,繼續保溫4小時;
二次干燥階段:將擱板溫度以0.55℃/min的速度升至18℃,保溫1小時,擱板繼續以0.2℃/min的速度升至40℃,待二次干燥中的制品的溫度達35℃后,繼續保溫3小時。
整個凍干過程結束,全壓塞,檢測合格后出箱。
磷酸氟達拉濱溶
1.藥效學特性解在pH6.0水溶液中,將此溶液在微晶纖維素小丸上包衣,最后將包 衣小丸外包胃溶防潮薄膜衣,增重0.3%,裝入膠囊殼中即得。
本品為抗病毒藥阿糖腺苷的氟化核苷酸類似物,即9-β-D-阿拉伯酸-呋喃基腺嘌呤(ara-A),可相對地抵抗腺苷脫氨基酶的脫氨基作用。
磷酸氟達拉濱被快速地去磷酸化成為氟達拉濱(2F-ara-A),后者可以被細胞攝取,然后被細胞內的脫氧胞苷激酶磷酸化后成為有活性的三磷酸鹽2F-ara-ATP。該代謝產物可以通過抑制核苷酸還原酶、DNA聚合酶α、δ和Σ,DNA引物酶和DNA連接酶從而抑制DNA的合成。此外,還可以部分抑制RNA聚合酶Ⅱ從而減少蛋白的合成。
雖然對于2F-ara-ATP的作用機理在某些方面還不十分清楚,推斷主要是通過影響DNA、RNA和蛋白質的合成而抑制細胞生長,其中抑制DNA的合成是其主要作用。另外,體外研究顯示,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的淋巴細胞用2F-ara-A處理后,出現廣泛的DNA斷裂和以凋亡為特征的細胞死亡。
1)全身毒性
在急性毒性研究中,高出治療劑量兩個數量級的單劑量磷酸氟達拉濱可以引起嚴重的中毒癥狀或死亡。與細胞毒藥物所預測的一樣,骨髓、淋巴器官、胃腸道粘膜、腎臟和男性性腺受到影響。在患者中,在接近所推薦的治療劑量時(3—4倍)曾觀察到嚴重的不良反應,其中包括重度神經毒性,并且部分可造成致命性的后果(見“藥物過量”)。
高于臨界劑量的磷酸氟達拉濱多次給藥后的全身毒性研究也在快速增殖的組織中顯示出預期的作用。隨著用藥劑量和用藥時間的增加,形態學改變加重,但是一般認為觀察到的改變是可逆的。原則上,已有的磷酸氟達拉濱治療經驗表明,其在人體具有相似的毒理學特點,盡管在患者身上曾觀察到其他的不良反應,例如神經毒性(見“不良反應”)。
2)胚胎毒性
動物胚胎毒性研究結果表明,磷酸氟達拉濱有致畸的可能性。鑒于與其它主要是干擾分化過程的抗代謝藥物一樣,在動物致畸劑量和人體治療劑量之間只有很小的安全范圍,因此注射用磷酸氟達拉濱的治療使用與其對人體的致畸作用相對風險有關。
3)潛在的遺傳毒性,致癌性
對磷酸氟達拉濱的研究發現,在姐妹染色體交換實驗中其可引起DNA損傷;在體外細胞遺傳學實驗中其可引起染色體的異常;在小鼠體內微核實驗其可增加微核率。但是在基因突變的實驗和雄性小鼠的主要致死實驗卻是陰性結果。因此,磷酸氟達拉濱的致突變可能性主要表現在體細胞,而不是在生殖細胞。
已知的磷酸氟達拉濱在DNA水平的作用和致突變實驗的結果,使人們有理由推測磷酸氟達拉濱有致癌的可能性。由于注射用磷酸氟達拉濱治療導致繼發腫瘤風險增加的推測只能用流行病學資料加以證實,因此沒有開展直接研究磷酸氟達拉濱致腫瘤作用的動物實驗。
4)局部耐受性
靜脈注射磷酸氟達拉濱的動物實驗結果表明,在注射部位沒有明顯的局部刺激反應。甚至在注射部位不當的情況下,如靜脈旁、動脈內和肌肉內注射含7.5mg/mL磷酸氟達拉濱的水溶液,也沒有出現相應的局部刺激反應。
動物實驗中,口服或靜脈注射磷酸氟達拉濱后均觀察到類似的胃腸道損害。這一發現支持磷酸氟達拉濱引起的腸炎是一種全身性作用的假設。
1.氟達拉濱(2F-ara-A)血漿和尿液藥代動力學
迄今已對靜脈快速推注、短時間輸注及繼之連續靜脈輸注和口服磷酸氟達拉濱(2F-ara-AMP)后氟達拉濱(2F-ara-A)的藥代動力學進行了研究。2F-ara-A在CLL和Lg-NHL患者中顯示出相似的藥代動力學特點。在腫瘤患者中,沒有發現2F-ara-A藥代動力學和治療療效之間存在明確的相關性。出現的中性白細胞減少癥和紅細胞壓積改變提示,磷酸氟達拉濱的細胞毒性以劑量依賴的方式抑制造血。
1)分布和代謝
2F-ara-AMP是氟達拉濱(2F-ara-A)的水溶性前體藥物,在人體內可以被快速定量地脫磷酸化為核苷酸2F-ara-A。另外一種代謝產物,2F-ara-次黃嘌呤在狗中是主要的代謝產物,而在人體中僅僅觀測到微量。給CLL患者單次劑量輸注2F-ara-AMP25mg/m2 30分鐘,輸注結束時,2F-ara-A達到平均血漿峰濃度3.5-3.7μM。輸注第5個劑量后,相應的2F-ara-A濃度有中度的蓄積,輸注結束時,平均血漿峰濃度達到4.4-4.8μM。在5天的治療方案中,2F-ara-A血漿谷濃度增加了大約2倍。經過數個治療周期后的2F-ara-A的蓄積可以被排除。高峰后水平下降分3個時相。初始相半衰期約為5分鐘,中間相半衰期為1-2小時,終末相半衰期約為20小時。
通過2F-ara-A藥代動力學研究之間的比較得出,2F-ara-A平均血漿總清除率(CL)是79ml/min/m2(2.2ml/min/kg),平均分布容積(Vss)是83l/m2(2.4l/kg),個體間的數據差異很大。靜脈注射磷酸氟達拉濱后,2F-ara-A血漿濃度和血漿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AUC)增加均與藥物劑量呈線性關系,而半衰期、血漿清除率和分布容積保持不變,與提示有劑量線性關系的藥物劑量無關。
2)清除
2F-ara-A主要靠腎臟排出,靜脈注射劑量的40-60%通過尿液排出。在實驗室動物中用 H-2F-ara-AMP進行的藥物總出入量實驗發現,從尿液中可以完全回收放射性標記物。
3)患者特點
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出現總清除率下降,說明需要減少藥物的劑量。人體血漿蛋白的體外研究顯示,2F-ara-A沒有顯著的蛋白結合傾向。
2.三磷酸氟達拉濱細胞內藥代動力學
2F-ara-A能被主動轉運到白血病細胞內,在細胞內它首先被再磷酸化為單磷酸鹽,隨后是雙磷酸鹽和三磷酸鹽。三磷酸鹽2F-ara-ATP是細胞內主要的代謝產物,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細胞毒作用的代謝產物。CLL患者白血病淋巴細胞中的2F-ara-ATP濃度達峰中位時間是4小時,峰濃度差異顯著,中位值約為20μM。白血病細胞內的2F-ara-ATP水平遠高于血漿中2F-ara-A的峰值,這表明藥物在靶位點蓄積。白血病淋巴細胞體外培養實驗顯示,細胞外的2F-ara-A暴露(包括2F-ara-A的濃度和培養時間)與細胞內2F-ara-ATP的濃度呈線性關系。2F-ara-ATP從靶細胞清除的中位半衰期是15和23小時。
1.在一項臨床研究中,磷酸氟達拉濱合用噴司他丁(脫氧柯福霉素)治療難治性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時,出現了高發生率的致命性肺毒性。因此,在使用本品時不推薦合用噴司他丁。
2.磷酸氟達拉濱的治療效果會被雙嘧達莫及其他腺苷吸收抑制劑所減弱。
[1][中國發明,中國發明授權] CN201110036856.0 一種磷酸氟達拉濱凍干粉針劑及其制備方法
[2]注射用磷酸氟達拉濱說明書
[3][中國發明] CN201210069049.3 一種含磷酸氟達拉濱的膠囊劑及其制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