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1870年,A. Lieben在研究堿性條件下單質碘與多種羰基化合物的反應過程中,發現甲基酮類化合物在碘的堿性水溶液中會轉化為少一個甲基的羧酸鹽,同時生成黃色的碘仿沉淀。反應的關鍵是體系中的氫氧根離子作為親核試劑與三碘甲基酮羰基發生加成-消除反應,如下圖所示。
一百多年來,碘仿反應作為甲基酮類化合物的特征反應,其用途幾乎僅限于制備一些難合成的羧酸化合物,以及鑒別甲基酮或能被碘氧化成甲基酮的化合物。直到2009年,華中師范大學吳安心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碘仿反應的研究與應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1]他們發現,不用堿,而用25%的氨水也能促進甲基酮類化合物發生碘仿反應,并且反應生成了新的產物伯酰胺,而非經典的羧酸,如下圖所示。值得注意的是,該反應需要在水中才能進行,在其它一些常見的有機溶劑中很難發生,而且,用硫酸銨、碳酸銨、氯化銨、醋酸銨等常見無機或有機銨鹽代替氨水,反應也不發生。
上述反應可將各種取代的芳基、烯基以及乙炔基甲基酮類化合物轉化為相應的伯酰胺。對于雜芳基酮類化合物,呋喃和噻吩環幾乎對反應沒有影響,但4-乙?;拎ぴ诜磻w系中沒有轉化為預期的酰胺產物,可能是因為吡啶與碘發生了其它的副反應。
由于在反應過程中反應體系發生了明顯的顏色變化,并且有黃色碘仿沉淀出現(如上圖所示)。因此,作者提出,氨水本身具有的堿性促使甲基酮發生三次α-碘代反應,得到三碘甲基酮中間體a。由于氨水溶液中氨分子的親核性比水強,三碘甲基酮難以通過水解反應轉化為羧酸鹽,而是在氨分子的進攻下發生加成-消除反應,轉化為酰胺和碘仿,如下圖所示。
由于α-甲基醇可被碘氧化為甲基酮類化合物(如下圖所示),因此,α-甲基醇也可在碘和氨水的作用下發生碘仿反應,轉化為伯酰胺。
吳安心等人的上述發現,極大地拓展了碘仿反應的應用范圍,為伯酰胺類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條新途徑。對于基礎有機化學而言,該反應的重要意義在于實現了甲基酮到伯酰胺的轉化,使醛酮與羧酸衍生物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
注意:氨可能與碘在水中反應形成NI3,容易爆炸,因此該反應具有危險性,操作需要小心。
[1]Liping Cao, JiaoyangDing, Meng Gao, Zihua Wang, Juan Li, AnxinWu. Noveland Direct Transformation of Methyl Ketones or Carbinols to Primary Amides byEmploying Aqueous Ammonia.Organic Letters2009,11(17), 3810-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