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夏日炎炎,消暑食品備受市民喜愛,而不少人購買雪糕時,喜歡挑口味和顏色奇特的,壓根不會注意背面的配料表。記者發現,現在隨便一根冰棍里就有不下10多種添加劑,對此消費者坦言,一看到包裝上密密麻麻、名稱拗口的標識就“犯暈”。再加之現在的包裝并沒有要求注明添加劑含量,使得有些市民表示,越標注越不放心。
集體“露臉”滿月
6月初,國家質檢總局頒發的《食品添加劑生產監督管理規定》正式實施,該規定要求食品添加劑應當有標簽、說明書,并在標簽上載明“食品添加劑”字樣,食品添加劑生產企業要保障使用者知情權,要求成分全標注。一個月過去了,食品添加劑“大家族”已經紛紛在食品包裝上“露臉”。
近日,天氣炎熱,吳女士給兒子買了支雪糕。剝開雪糕包裝后,細心的她發現雪糕包裝上,以往食品包裝的“食品添加劑”、“防腐劑”、“增稠劑”等籠統說法,一時間已經被檸檬酸鈉、瓜爾膠、單甘油脂肪酸脂等陌生的詞匯取而代之。
在食品添加劑一欄中,密密麻麻地寫著10來個陌生的詞匯。“羧甲基纖維素鈉、單甘油脂肪酸脂、瓜爾膠、刺槐豆膠……這些都是什么東西啊?”吳女士心里有些納悶,“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一根小小的冰棍竟然含有十幾種食品添加劑,這么一連串陌生的化學名詞,真讓人擔心。這究竟是在吃雪糕呢,還是在吃食品添加劑?”
平均10種以上
帶著吳女士的疑問,記者在超市購買了某品牌果汁飲料和另一種水果酸奶口味棒冰。發現這款果汁飲料的10種配料之中,有7種是食品添加劑。而在水果酸奶口味的冰棍的外包裝上,更是發現了17種食品添加劑:乳酸、乳酸鈉、單硬脂酸甘油酯、吐溫80、卡拉膠、甜蜜素、蘋果酸、檸檬酸鈉、蔗糖素、食用酸奶香精等。
另一支巧克力口味的冰棍的包裝背面的成分表上顯示出21種配料,食品添加劑竟占14種。其中包括增稠劑、乳化劑、食用香精、日落黃、檸檬黃、胭脂紅、誘惑紅、莧菜紅、亮藍、胡蘿卜素、焦糖色、胭脂樹橙、胭脂蟲紅、甜菜紅。
據調查,在這些雪糕的產品配料表中,除了白砂糖、奶粉、植物油等主要配料外,食品添加劑的具體成分都被單獨標出。這些雪糕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種類平均在10種左右。其中一款被調查的冰淇淋甚至對食品添加劑的標注還比較模糊,只寫了乳化劑、增稠劑、食用香精、β-胡蘿卜素。
長期被忽視
在隨機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大部分市民均對于食品添加劑的相關知識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且很少留意食品添加劑的成分。
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消費者,看到黃原膠、檸檬酸鈉、山梨酸鉀、水解植物蛋白等拗口的化學名詞,覺得一頭霧水。正在購買涼茶的劉女士表示,自己從來不看食品的添加劑,只會看下保質期;購買酸奶的宋姨表示,自己給孫子購買奶類產品時十分小心,但食品添加劑的成分太多,也不知道哪些是好哪些是壞;一位學生告訴記者,從不留意添加劑,因為買的多是“大廠家生產的產品”。
也有消費者表示,許多加工食品在包裝上都只標注名稱,消費者表示如果在下面附加括號,里面寫明對應的含量及用途,買的時候會更放心些。
標注待規范
眾所周知,食品添加劑還被用于著色、塑形、防腐等方面。例如,在一支雪糕所含的19種添加劑中,筧菜紅、亮藍就用于著色;卡拉膠、黃原膠、單硬脂酸甘油酯等就用于塑形;乳酸、羧甲基纖維素鈉、檸檬酸鈉等具有防腐保鮮的作用。食品添加劑成分標注所用的化學詞匯一般比較專業,大多數消費者對它們的作用、規定用量以及過量后果等都不了解,附加必要的用量標準和說明用處,使消費者能看懂、識別這些化學名稱,知道哪些成分是必需的,哪些成分如果過量是有害的,才能真正吃得放心、明白消費。
業內人士認為,食品添加劑有改善食品色、香、味等感官指標,保持和提高食品營養價值的作用。食品添加劑本身并不是洪水猛獸,一般在衛生部門公布的標準之內的食品添加劑都不會對人體有害。對于生產商來說,部分食品包裝上的添加劑成分標注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和統一。
實際上添加劑的種類和劑量并沒有直接的關系,“添加劑使用規定上有對總量規定的計算公式,所以不一定種類多就代表總量多。比如羧甲基纖維素鈉、果膠、結冷膠都是增稠劑,在同一款飲料里配比在一起以后能起到一個協同效應,就像中藥配方一樣,在起協同效應之后反而能減少總用量。”“只要按國家標準添加食品添加劑,消費者就可以放心食用。”質監局的專家表示。不過,他坦言,即使是一款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被一個人毫無節制地食用,那么,產品當中的添加劑逐漸累積同樣會給人身健康帶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