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維生素K3又稱甲萘酯,常溫下亮黃色晶體,有特殊的刺激性氣味。熔點105~107℃。不溶于水,溶于乙醇、氯仿、苯、四氯化碳和植物油等。遇光或鐵質分解變質。是防治缺乏凝血酶原癥的特效藥,主要作用是促進血液凝固。可由β-甲基萘在冰醋酸中用鉻酐氧化成甲萘醌,然后與亞硫酸氫鈉生成加成物使用。
。
維生素K是一組甲基萘酯的衍生物,并具有抗出血作用的維生素,不同來源獲得的維生素K的結構和理化性質不同。天然維生素K在碳-3位處有一較長的側鏈,被命名為維生素K1和維生素K2。維生素K1又名葉綠醌,多存在于綠色植物中,可從苜蓿中提取得到,現已人工合成; 維生素 K2又名甲基萘醌,由細菌合成。人工合成的亞硫酸氫鈉甲萘酯(維生素K3,甲萘醌,menaphtone sodium bisulfite)和二乙酰甲萘醌(維生素K4,acetomenaphthone)因其肝臟、毒性等副作用較多,在某些國家已不作藥用或僅用于合成維生素K1的原料及飼料添加劑等。
維生素K1為黃色至橙色透明粘稠液體,維生素K2為黃色晶體或油狀液體,維生素K1和維生素K2易溶于有機溶劑和植物油中,不溶于水。維生素K3和維生素K4為白色結晶性粉末,微溶于乙醇,易溶于水。維生素K對熱穩定,但易被光和堿破壞,貯存時需避光。
維生素K是肝臟合成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不可缺少的物質,其他凝血因子Ⅵ、Ⅸ、 X等蛋白質在肝內的合成也必需有維生素K 參與,維生素K缺乏血液凝固時間延長,嚴重時可發生出血。
維生素K在食物中分布很廣,人類腸道內的大腸桿菌又能合成維生素K,所以一般不會出現維生素K缺乏癥。但當膽道梗阻、腹瀉等疾病引起的脂肪吸收不良,或因長期服用廣譜抗生素抑制了腸道細菌的生長時,也可能引起維生素K缺乏。因此維生素K類可用于防治凝血酶原過低癥,維生素K缺乏癥,新生兒自然出血癥以及某些藥物所致的出血癥等。
維生素K1的制法:由乙酰甲萘酯水解為2-甲基-1,4-萘二酚醋酸酯后,與植醇縮合,縮合物再經水解去乙酰基、氧化即得。維生素K2可從腐敗魚粉提得。
維生素K3的制法: 由甲基萘經鉻酐氧化為甲萘醌后,再與亞硫酸氫鈉加成即得。
維生素K1止血作用強,較其他VK類藥物起效快,維持時間長,所以常用維生素K1作止血藥。
【作用與用途】
維生素K在肝臟中作為某些酶的輔基,參與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從而起到止血作用。臨床用于維生素K缺乏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低凝血酶原血癥、新生兒或早產兒出血癥、阻塞性黃疸、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償期、膽瘺管手術前、藥物(如雙香豆素類)所致的自發性出血以及長期口服廣譜抗生素引起的繼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維生素K3能解除平滑肌痙攣,治療膽絞痛、腸絞痛和腎絞痛等。
維生素K的作用是在肝內控制凝血酶原的合成,并能促進某些血漿凝血因子在肝中的合成。對它的作用機理還不太清楚,一般認為肝細胞中有一種酶需要有維生素K作輔酶才能合成凝血酶原。維生素K分布于體內各個器官,在心臟中的濃度較高,這對細胞呼吸和氧化磷酸化有利。人體一般不缺乏維生素K,食物中已有足夠的含量。還能由腸道內的細菌合成,并可被吸收利用。但長期服用腸道殺菌劑時,腸內細菌合成維生素K的量減少,會造成維生素K缺乏。這時,凝血時間延長,皮下、肌肉及胃腸道內常有出血現象發生,須補充維生素K來冶療,但醫治因肝炎引起的出血時,效果較差,肝硬化出血時服用維生素K無效。肝膽汁性疾患及術前預防出血可用維生素K。
【用法與用量】
維生素K1:肌注或靜注,每次10 mg,每日1~2次或視病情而定。小兒劑量同成人。
維生素K3:口服,每次4 mg,每日3次。肌注,每次4 mg,每日2~3次;解痙時每次8 mg。
維生素K4:口服,每次4 mg,每日3次。小兒每次2~4 mg,每日3次。
維生素K用于有出血傾向的肝臟疾病,對中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黃色肝萎縮、阻塞性黃疸等肝膽病有較好效果。常用維生素K1 20mg,每日1~2次肌注。或每次30mg,稀釋后緩慢靜注,注射速度限制在2.5mg/min。維生素K2,每次4~8mg,每日2~3次肌注。
【不良反應】
維生素K毒性極小。維生素K1和K3,特別是K3靜注過速時可引起面部潮紅、出汗、胸悶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血壓急劇下降而死亡;維生素K3和K4用于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先天性缺陷者,可引起溶血反應;新生兒用量過大可引起溶血反應,使膽紅素增高而發生核黃疸。
維生素K毒性較低。維生素K1靜脈注射過速,可出現面部潮紅、出汗、胸悶等癥狀。維生素K3對新生兒可誘發高膽紅素血癥和黃疸。嚴重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注意事項】
1.維生素K1靜注速度不能超過5 mg/min,靜滴時應遮光。
2.肌注局部疼痛,出現硬結。
3.缺乏G-6PD的特異性患者使用維生素K3可誘發溶血。
【缺乏引起的癥狀和體征】
維生素K缺乏最常見的癥狀是出血。主要是因為不能生成正常量的必需凝血因子,導致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我們對新生兒維生素K缺乏的發病機理的認識已提高了很多: 胎盤轉運維生素K量少,初生時儲存量低,母乳中維生素K含量相對較低 (約為2μg/ L),新生兒腸道呈無菌狀態阻礙了利用維生素K,肝臟還不能合成正常量凝血因子,均易造成維生素K缺乏而致出血。新生兒出血性疾病 (HDN) 常分為三類: 早期、傳統型和晚期。早期HDN發生在出生后0~2h。其常見出血部位是頭部血腫及腸內 (產生新生兒黑糞癥)、生殖器周圍; 傳統型HDN發生在出生后第1~7d,出血常在胃腸道、皮膚、鼻或來自于包皮環切術。晚期HDN發生的高峰是從第3天到第6周,表現為間歇性出血,近50%的原因是因為顱內出血 (這在傳統型HDN中很少); 晚期HDN可能發生于2~ 12周之間,且也常影響到皮膚和胃腸道。在成人,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慢性肝病、阻塞性黃疸、接受抗凝治療及長期使用抗生素的病人和使用某種頭孢類抗生素,例如噻嗎氧 (moxalactam disodium)。
因限制飲食和不充分的全腸外營養而致維生素K缺乏的病例很少。大劑量攝取維生素E也可能會引發維生素K的缺乏。此外,膽道梗阻、吸收不良綜合征、口炎性腹瀉、潰瘍性結腸炎、節段性回腸炎、蛔蟲感染和短腸綜合征,均會造成維生素K缺乏,補充后常有良好反應。
由于維生素K在食物中分布很廣,人類腸道內的大腸桿菌又能合成維生素K,并被吸收利用,所以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維生素K缺乏癥。但當消化道有病時,如腹瀉、自發性脂肪痢引起的脂肪吸收不良等情況下,可出現維生素K缺乏癥。
此外,還有些藥物能引起維生素K缺乏: 如廣譜抗生素可以抑制腸道中制造維生素K的菌群,從而減少或停止了維生素K的產生。礦物油如液體石蠟可以將維生素K溶解后從大便中排出。消膽胺可與維生素K形成絡合物而排出。抗驚厥藥如苯妥英鈉等可加速維生素K的破壞。雙香豆素類的衍生物的結構與維生素K相似,可以競爭性地與鈣結合形成不能凝血的凝血因子。而雙香豆素已作為常規抗凝治療藥物。水楊酸類如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對抗維生素K而抗凝血。
作為新生兒出血病的預防,可肌注0.5~1.0mg維生素K1。吸收或利用不良而引起的出血病,口服合成維生素K,或肌注1~5mg維生素K1。當抗凝治療造成出血性疾病后,肌注或靜脈緩慢滴注10mg維生素K1,3小時后要測定凝血酶原水平,然后再確定給藥劑量。
【預防和治療疾病】
維生素K通過骨鈣素,有助于新骨形成,這使得研究人員尋找它與骨質疏松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骨質疏松患者血中的維生素 K水平較正常人低。在一項71例停經后骨密度較低的婦女的研究中發現,她們血漿維生素K1水平較正常骨密度者低。最近一項包括12 700名志愿者的研究表明,較多地攝取維生素K能顯著降低髖骨骨折的發生。研究發現每天食用萵苣婦女的髖骨骨折發生率是每周食用者的55%。還有研究表明補充維生素K能降低尿中鈣的丟失。
總之多項研究表明補充維生素K有助于預防骨質疏松。
另外,維生素K還被建議用來作為月經過多和惡心的治療。國內有人用肌注維生素K治療兒童百日咳、痙咳,有一定的療效。此外,有人用維生素K治療小兒重癥肺炎,改善肺部微循環,獲得較好的效果。
【安全問題】
尚未見日常食品和營養素補充劑中的維生素K引起毒副反應的報告。每日服用維生素K130mg是安全的,嬰兒服用維生素K2可能伴有溶血性貧血和肝中毒。目前用維生素K1來預防新生兒出血性疾病。食物來源的維生素K2毒性很低,動物攝入量相當于每日需要量的1000倍,也未見不良反應。
【相互作用】
(1) 華法令 (抗凝血藥),除了醫囑,不要服用維生素K補充劑或攝入含維生素K量高的食物。
(2) 頭孢類和其他抗菌素,需要補充更多維生素K。
(3) 抗驚厥藥物 (雙苯丙脲,抗痙攣量的苯巴比妥),孕婦需要更多維生素K以保護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