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維生素K4是維生素類藥。維生素K4又稱凝血酶原,是一種促血凝止血的活性物質,并且是細胞分裂增生需要的基礎性物質之一,缺少維生素K4會影響正常發育,并且會引起異常性的出血以及出血后止血、凝血緩慢。
維生素K4主要適用于維生素K缺乏所致的凝血障礙性疾病。如腸道吸收不良所致維生素K缺乏。各種原因所致的阻塞性黃疸、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胰腺炎和廣泛小腸切除后腸道吸收功能減低;長期應用抗生素可導致體內維生素K缺乏,廣譜抗生素或腸道滅菌藥可殺滅或抑制正常腸道內的細菌群落,致使腸道內細菌合成的維生素減少。
維生素K4還適用于新生兒出血癥,也適用于母乳或人工喂養嬰兒腹瀉后,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維生素K缺乏缺乏病。偶用于膽石癥或膽道蛔蟲病(膽道蛔蟲癥)引起的膽絞痛。以及解救殺鼠藥“敵鼠鈉”中毒者(宜大劑量)。
維生素K4為水溶性,不論有無膽汁分泌,口服均良好吸收,并且可被直接吸收入血循環,隨β脂蛋白轉運,在肝內迅速代謝,經腎臟及膽道排泄,不在體內蓄積。維生素K4注射后約8~24h作用才開始明顯。
天然食物中的維生素K4毒性幾乎沒有并且中毒劑量極高,但是維生素K4補充劑其過量后副作用較大,主要表現在胃腸不適以及肝功能損傷、腎功能損傷這幾方面,對于三個月的寶寶來說這三方面副作用會直接影響消化系統、肝臟與腎臟的正常發育,所以字非必要的情況下,不建議特意給寶寶補充維生素K4。
維生素K4有引起肝中毒的危險。新生兒或早產兒由于酶系統不成熟且排泄功能不良,服用維生素K4劑量過大時易引起高膽紅素血癥或氧化損傷性溶血。
服用維生素K4還偶有蕁麻疹或其他過敏現象發生。
維生素K4缺乏主要表現為輕重不一的出血癥狀,常見表淺的皮膚紫癜和瘀斑、鼻出血、齒齦滲血、黑糞、月經過多、痔瘡出血和創面術后滲血等,深部組織血腫、關節腔出血等較少見,偶有顱內出血,危及生命。
新生兒及嬰兒晚發維生素K4缺乏癥母孕期使用雙香豆素等口服抗凝藥、阿司匹林、磺胺、苯妥英鈉、利福平、異煙肼、長期單純母乳喂養(人乳含維生素K15μg/L、牛乳60~80μg/L)等均為病因,足月新生兒體內凝血酶原含量約為正常成人的50%,早產或母親孕期服抗凝藥者可引起新生兒早期出血性疾病,于生后24h內即有嚴重出血。
新生兒維生素K4缺乏所致的出血癥狀常常很突然,無預兆。因此,對可能引起維生素K4缺乏的孕婦、哺乳期母親及小兒應預防性用維生素K。
維生素K有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兩個來源,K1、K2來源于天然,K1來源于植物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K2來源于細菌產物,如人體腸道寄生菌的合成產物。K3和K4都是根據天然維生素K的化學結構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藥物。在服用維生素K4時應注意:
1、典型新生兒維生素K4缺乏癥,多于生后2~5天起病,以胃腸道出血為主,可伴皮膚出血、臍帶出血等。嬰兒遲發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多見于生后2周~3個月母乳喂養嬰兒,臨床特點為起病急,出血癥狀重,常有顱內出血而致顱內壓增高及神經系統癥狀,病情危重。
2、維生素K4缺乏病要注意多休息,可以進食動物肝臟等食物,如魚、魚卵、肝、蛋黃、奶油、黃油、干酪、肉類、奶、水果、堅果、蔬菜及谷物等。
3、有肝臟功能損傷的患者,盲目加量補充維生素K4可加重肝損傷。
4、新生兒如大劑量應用維生素K,特別是K3、K4,可引起溶血性貧血、高膽紅素血癥,多發生于母親或新生兒本人曾接受維生素K治療者,及G-6-PD缺乏、維生素E血濃度低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