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相比于安慰劑,在現有治療基礎上聯用谷氨酸能藥物可顯著降低成年強迫癥患者的癥狀嚴重度,且總體耐受性較好。
得益于較好的耐受性,谷氨酸能藥物有望取代抗精神病藥,成為強迫癥增效治療的一線選擇。
眾所周知,強迫癥(OCD)是一種治療較為棘手的精神障礙:抑郁和焦慮的治療應答定義均為癥狀嚴重度下降≥50%,而OCD為下降≥35%;盡管如此,但仍有60%的患者連這一相對寬松的標準都達不到。
目前,OCD的循證學治療選擇包括暴露與反應阻止法、抗抑郁藥等,其中5-HT再攝取抑制劑為一線用藥。在此基礎上,人們始終在探索OCD的增效治療策略,包括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等。鑒于谷氨酸在OCD病理生理學中所扮演的角色,人們對于谷氨酸能藥物的潛在抗強迫價值產生了興趣。針對此類藥物的早期病例報告、病例集及開放標簽研究得到了一些陽性結果,但證據仍莫衷一是,阻礙了治療決策的推進。
在這一背景下,來自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和希臘雅典大學的研究者開展了一項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旨在評估谷氨酸能藥物治療OCD是否有效,并分析總體效應值。該研究于10月25日在線發表于J Clin Psychiatry。研究者對MEDLINE、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進行了檢索,目標為針對成年OCD患者、在原有治療基礎上聯用谷氨酸能藥物的隨機雙盲安慰劑/頭對頭比較研究,所涉及藥物包括阿坎酸、利魯唑、美金剛、N-乙酰半胱氨酸、D-環絲氨酸、拉莫三嗪、金剛烷胺及甘氨酸。研究者基于應答及緩解人數計算了谷氨酸能藥物治療OCD的相對風險比(RR),并基于量表(Y-BOCS及CGI)計算了治療效應值的標準化均數差(SMD)。
最終,共有8項研究被納入分析,其中6項針對難治性OCD患者(如SRI治療12周后Y-BOCS減分<25%)。這8項研究均為隨機安慰劑對照研究,樣本量介于24-49之間,治療時長8-16周;干預組治療方案分別為聯用甘氨酸60mg/d,托吡酯100-200mg/d,托吡酯400mg/d,N-乙酰半胱氨酸2400mg/d,拉莫三嗪100mg/d,美金剛20mg/d,美金剛5-10mg/d,托吡酯≤200mg/d。
聯用谷氨酸能藥物治療OCD的整體應答RR為3.71(95% CI, 2.35-5.83, P<0.001, 7項研究);針對難治性OCD,谷氨酸能藥物的治療效應同樣確切(RR=4.30; 95% CI, 2.19–8.43; P<0.001, 5項研究);
以Y-BOCS作為評估工具,聯用谷氨酸能藥物治療OCD的效應值SMD= -1.12(-1.47~-0.77, P<0.001, 6項研究),治療難治性OCD的效應值SMD= -1.16(-1.55~-0.77, P<0.001, 5項研究);
8項研究均評估了治療耐受性指標,其中干預組相比于安慰劑組的總體治療中斷RR=1.18(95% CI, 0.83-1.69; P=0.361),而由于不良反應中斷治療的RR=3.04(95% CI, 1.57-5.89; P=0.001);根據計算,OR值分別為1.22(P=0.474)和4.31(P<0.001);
治療組所報告的不良反應多為輕度和良性,見下表:
針對治療應答率的主要分析中,異質性I^2=0%,難治性抑郁為10%(<40%被視為異質性低)。
本項分析的偏倚風險總體較低,見下圖:
(Laoutidis ZG, et al. 2016)
作者指出,本項研究可能是迄今為止首項評估聯用谷氨酸能藥物治療OCD的薈萃分析。結果顯示,聯用谷氨酸能藥物的治療效應相當顯著,而總體脫落率與安慰劑無顯著差異。由于研究數量有限,目前無法就幾種具體的藥物(如N-乙酰半胱氨酸、美金剛、托吡酯、甘氨酸及拉莫三嗪)的療效差異得出確切結論,但基于現有結果,拉莫三嗪的RR值最高(一項研究),而美金剛由于副作用而中止治療的RR值最低(兩項研究)。
上述所有藥物均可調控谷氨酸能系統的功能,但具體機制不盡相同。盡管當前的OCD模型提示患者谷氨酸能活動亢進,但NMDA受體激動劑似乎也有效。與抑郁或精神分裂癥的單胺假說類似,谷氨酸能活動亢進可能是一個過于簡化的理論:OCD患者的谷氨酸能或許并非亢進或不足,只是「失調」,藥物的任務是加以穩定。
總而言之,在現有治療基礎上聯用谷氨酸能藥物確鑿有效,且總體耐受性良好。鑒于目前的一線增效治療方案——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往往存在代謝、鎮靜及其他副作用,谷氨酸能藥物有望替代抗精神病藥,成為OCD增效治療的首選。
Laoutidis ZG, et al. Glutamatergic Agents as Add-On Medic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Clin Psychiatry. 2016 Oct 25. doi: 10.4088/JCP.15r10164. [Epub ahead of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