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特發性肺纖維化是最常見的特發性間質性肺炎,其發病率和患病率都表明它是一種嚴重影響全球醫療系統的疾病。然而除肺移植外,至今仍沒有任何其他干預措施被證明能增加IPF患者的存活率,但有幾個新藥通過測量用力肺活量(FVC)已經被證明能夠延緩疾病進展。這些新藥中的兩種具有IPF使用的上市許可:吡非尼酮是一種具有抗纖維化和抗炎特性的口服生物可利用合成分子;尼達尼布是一種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然而目前缺乏兩種藥物的頭對頭對比研究。
Aristeidis Skandamis等學者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通過采用FVC下降> 10%,將急性加重、脫落、死亡率和嚴重不良事件作為終點進行系統評價和網絡薈萃分析(NMA),以獲得吡非尼酮和尼達尼布治療IPF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從而分析出臨床上有用的治療排名。
研究者在數據庫(MEDLINE,EMBASE,Cochrane圖書館和PubMed)中選取截至2017年9月的吡非尼酮和尼達尼布II期和III期隨機對照試驗(RCT),對其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使用Cochrane偏倚風險工具評估研究質量。結果發現,網絡薈萃分析顯示,吡非尼酮更優越,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吡非尼酮與尼達尼布 OR = 0.39(0.00-15.53)]。
Yoon等人曾經報道了晚期IPF患者中尼達尼布的安全性,62.7%的晚期IPF患者和47.4%的非晚期IPF患者出現嚴重不良事件。由于不良事件,IPF進展組與無進展組相比也有更多的脫落率(68%vs 40%)。在INPULSIS的延伸試驗中,研究者觀察到腹瀉是最常見的不良事件,15%的患者因此而停藥,疾病進展是停藥的最常見原因,26%的患者因此而停藥。
研究者綜合分析發現,尼達尼布治療中脫落更為普遍 [吡非尼酮與安慰劑 OR = 1.27(0.96-1.68)和尼達尼布與安慰劑 OR = 1.61(1.13-2.28)]。吡非尼酮表現出較少的停藥率 [吡非尼酮與尼達尼布 OR = 0.75(0.33-1.2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幾乎沒有異質性。
研究者認為,兩種治療方法的不良事件相當,但使用尼達尼布治療似乎會導致更多的中斷。就安全性而言,這些結果表明吡非尼酮可能是更穩定的選擇。
參考文獻:J Drug Assess. 2019 Apr 12;8(1):55-61. doi: 10.1080/21556660.2019.1597726. eCollection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