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色综合资源,亚洲、欧美、都市、激情、校园、乱伦,憨豆网现在改名叫啥,一级黄色日逼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CAS號數據庫 > 497-76-7 > 497-76-7 / 解析美白成分熊果苷

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497-76-7 / 解析美白成分熊果苷

熊果苷的誕生

解析美白成分熊果苷

為了從根源起到美白效果,酪氨酸酶成了科學研究的重點目標。有了酪氨酸酶這一著手點,相關的物質研究也逐步展開。起初,氫醌因為與酪氨酸酶作用底物酪氨酸結構相似而被科研人員發現,應用于美白這一領域。而且氫醌不但可作為酪氨酸酶底物的替代劑,還可以抑制酪氨酸酶的合成。這一發現使得氫醌在皮膚科作為治療色斑及炎癥性色素沉著的脫色劑中得到應用。但隨著氫醌的實際使用,發現氫醌具有較強的皮膚刺激性,可能會出現皮膚刺痛、瘙癢、紅斑或脫屑,嚴重時可能會導致白斑病甚至腫瘤的發生。Horita等通過研究發現氫醌的美白作用可能與其對黑色素細胞的毒性有一定的相關性。氫醌在阻斷酪氨酸酶發揮作用的同時生成具有毒性的副產物——半醌基,半醌基可造成細胞膜的脂質過氧化損傷,干擾細胞正常代謝,最終導致細胞死亡,且這種細胞損傷不僅限于黑色素細胞。

在1969年,含氫醌的美白化妝品在南非盛行,但部分使用者不僅沒有達到美白的目的,還因此患上了外源性褐黃病。針對這一問題,科研人員進行了大量研究,最終解釋有一定的爭論,部分人認為可能與氫醌的有效作用濃度或黑色素細胞的自我保護作用相關;也有部分人認為可能是氫醌在使用前被氧化,產生了部分苯醌,而苯醌可提高酪氨酸酶活性,導致了色素沉著。作為理想的具有皮膚增白作用的化妝品添加劑,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應該是可逆性、暫時的,避免長期過度的皮膚增白作用導致醫源性白癱風或光致癌等。氫醌作為美白劑作用效果好,少量即可發揮作用,但其生物安全性仍存在爭議。綜合考慮后,《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版)中氫醌已被定位為禁用成分。

1998年,日本學者Akiu等從熊果葉中提取分離得到一種可以達到美白效果的物質——熊果苷,其結構上比氫醌多了一個葡糖糖分子,使其更加穩定,具有更好的親膚性,并且其能有效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生成,不但可以清除色斑,還有一定的殺菌、消炎作用,成為繼氫醌后的又一美白界的寵兒。

熊果苷的分類及穩定性

熊果苷可分為α-熊果苷、β-熊果苷以及脫氧熊果苷 (D-熊果苷),結構不同,其性質也是不盡相同。α-熊果苷和β-熊果苷其實是熊果苷的兩種異構體,雖然僅在旋光度上存在差異,但在提取難度、價格、作用效果上卻天差地別。目前市面上的熊果苷多為β-熊果苷,其價格僅是α-熊果苷的八分之一,但美白效果卻僅為α-熊果苷的十五分之一。α-熊果苷、β-熊果苷均為水溶性,而人的角質層是4~5層死細胞堆疊而成的,更利于脂溶性成分的吸收,因此脫氧熊果苷應運而生,其在結構上去除了糖苷側鏈上所有糖苷,增加了分子的疏水性,并且表現出更高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有文獻表明,脫氧熊果苷抗黑色素的效用是α-熊果苷的38.5倍,β-熊果苷的350倍,有望成為新一代美白爆品。

雖然熊果苷依舊活躍在美白市場中,但同樣,因為與氫醌相似的結構,熊果苷會不會在體表轉化為氫醌,是否穩定的問題也一直在被討論。

閆秀芳等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法評價β-熊果苷的穩定性,發現β-熊果苷水溶液在pH=5、溫度為40°C時相對比較穩定,pH=3時相對不穩定,且氫醌含量與放置時間呈正相關。表皮細胞會促進β-熊果苷的分解。且β-熊果苷與維生素C、珍珠粉復配會降低其穩定性。此外,β-熊果苷在與β-葡萄糖苷酶作用24小時后,接近一半的β-熊果苷可被轉化為氫醌;與人皮膚表面獲取的的混合微生物共培養48小時后,約90.7%的β-熊果苷可被水解為氫醌。人體試驗結果顯示,連續使用含6.3%熊果苷的化妝品4天后,在皮膚上能檢測到氫醌。α-熊果苷的穩定性較β-熊果苷的要好。劉有停研究發現,α-熊果苷在與表面活性劑及金屬離子作用下穩定,在高溫作用下也較為穩定,但在尼泊金甲酯中穩定性稍差,極酸極堿及紫外照射下穩定下較差,因此在配方過程中應注意避免上述不穩定情況。張新新等探究了光照對α-熊果苷的穩定性的影響。結果發現日光照射和UV照射后,膏霜狀態下的α-熊果苷較溶液狀態下的α-熊果苷更穩定。脫氧熊果苷可在低溫8°C下放置兩年,微生物穩定性良好,但在室溫、弱酸條件下,放置3個月后,能夠水解生成氫醌。且脫氧熊果苷在水溶液中對熱和光照及UV照射均不穩定,可能水會促進脫氧熊果苷水解為氫醌,因此推薦在無水乳化體系下使用脫氧熊果苷。

熊果苷的生產工藝

植物提取法

熊果苷是一種天然存在的活性物質,從含有熊果苷的植物中提取是一種可行的辦法。該法主要以熊果屬的植物葉子為原料,利用有機溶劑提取、萃取、柱層析等分離純化手段,得到熊果苷提取物。早在1930年就有報道,厚葉巖白菜的葉中含有熊果苷,后相繼在烏飯樹、越橘、熊果和梨樹的葉中發現熊果苷。1996年,Matsuda等從6種熊果苷中得50%乙醇提取物,因為熊果苷在植物中的含量很低,導致提取工藝特別繁雜,提取的產品純度低,產品提取成本高,在其他制備方法發展起來后,植物提取不再具有競爭優勢。

化學合成法

熊果苷化學合成的一般程序是由葡萄糖和對苯二酚在適當的保護后,進行糖苷化反應,然后脫保護而得,葡萄糖一般采用全乙酰化保護的葡萄糖或葡萄糖基溴苷進行反應。對苯二酚具有兩個酚羥基,為了避免雙糖基化產物,一般用乙酰基、苯甲酰基或芐基等保護其中一個羥基。

酶轉化法

酶轉化法主要是利用糖基轉移酶的轉糖基作用。可以從中間體如寡糖核苷二磷酸糖脂等物質上切下一個糖基,然后特異性地轉移到受體上,具有高度的立體區域選擇性,所以形成的產物特異性較高,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克服一些化學法合成純度不高、同分異構體較多的缺點,用來高效合成產物。已報道過的糖基轉移酶包含:CGT酶、葡萄糖苷酶、淀粉酶和蔗糖磷酸化酶等。酶合成法制備熊果苷的產率較低,可能是由于對苯二酚的對羥苯基的空間位阻效應比較大,同時也由于反應物在有機溶劑中的溶解度比較小,阻礙了熊果苷的生成。

熊果苷的市場應用

目前市場上含有熊果苷的產品較多,劑型也較為豐富,價格也是差異較大。

2015年,歐盟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發布關于α-熊果苷β-熊果苷及脫氧熊果苷的安全評估意見:面霜中含2%、身體乳含0.5%的α-熊果苷是安全的;含7%的β-熊果苷的面霜是安全的;含3%脫氧熊果苷的面霜可能因為儲存條件等導致不穩定,產生氫醌。

此外,α-熊果苷的安全性高于β-熊果苷,熊果苷在配方中應盡量避免與VC、珍珠粉及尼泊金甲酯共同使用,最好使用棕色瓶避免紫外線照射,規避風險。因此,消費者在購買相關產品時應謹慎選擇。

熊果苷雖然作為美白產品曾紅極一時,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安全健康護膚的觀念逐步加深,熊果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安全的,但其潛在危險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