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由衛茅科植物雷公藤提取的雷公藤多甙.成分復雜,目前,已分離出70余種成分,其中的雷公藤甲素為農藥有效成分。0.0l%雷公藤甲素母藥(含93%雷公藤多甙)為棕黃色粉末,熔點226.229℃,幾乎不溶于水,易溶于5%乙醇氯仿溶液。毒性母藥為中等毒。大鼠急性經口LD洲雄性為190mg/kg,雌為185mg/kg。大鼠急性經皮LD>5 000mg/kg。
對兔眼睛和皮膚無刺激性.對豚鼠皮膚無致敏性:大鼠亞急性飼喂試驗(90天)無作用劑量為10mg/(kg·天)。一項致突變試驗:Ames試驗、小鼠骨髓細胞微核試驗、小鼠睪丸細胞染色體畸變試驗均為陰性,未見致突變作用。生物活性雷公藤甲素為雄性不育殺鼠劑,其作用機理主要是抑制鼠類睪丸的乳酸脫氫酶(LDH—C4)的活性,使副睪丸末部萎縮,精子減少,曲細精小管和睪丸體積明顯萎縮,選擇性的損傷睪丸生精細胞。
雷公藤甲素具有很好的抗排異作用,與環孢素有協同作用,而且較環孢素對肝、腎等的副作用小。雷公藤甲素對于60種腫瘤細胞株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中以直腸癌細胞株HCT2116和乳腺癌細胞株MCF27最為敏感。雷公藤甲素對生殖系統有抑制作用,主要作用于附睪精子,在一定劑量下可以導致成年鼠完全不育,但對睪丸的副作用卻很小。雷公藤甲素可以部分緩解肺動脈高壓癥狀,可以通過抑制微神經膠細胞的活性使多巴胺神經免受炎癥傷害。臨床主要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腎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
Beagle犬分別靜脈注射雷公藤甲素(TP)0.05mg/kg和灌胃0.05mg/kg、0.08mg/kg、O.1mg/kg三種不同劑量,并研究其藥動學行為,靜脈注射0.05mg/kg TP后的tll2B為(2.5土0.8)h,3個劑量灌胃組的tl/2。和tl/2p經檢驗無統計學差異,AUC和C與劑量之間也呈現線性相關。灌胃0.05mg/kg的絕對生物利用度為75%±17%。
大鼠靜脈注射雷公藤甲素后的藥動學符合一室模型,分別灌胃TP 0.6mg/kg、1-2mg/kg和2.4mg/kg后,血漿TP峰濃度出現在15rain,然后迅速下降,其消除半衰期為16.81~21.70min,口服絕對生物利用度為72.08%。TP在所有的組織中都是快速分布和快速消除,48h內從膽汁、尿液和糞便中只回收到少于1%的原形藥物。
另有研究表明,大鼠和小鼠單劑量灌胃雷公藤甲素后,藥一時曲線為開放二室模型,大鼠和小鼠的K。值分別為2.18h1和4.34hrl;大鼠的胃腸吸收較小鼠慢,tmax分別為1.04h和0.687h;兩種動物的藥物體內消除均較緩慢,大、小鼠tl/2口分別為58.58h和59.85h,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82.735mg·h/L、21.32mg·h/L。
以高、中、低3種劑量(400/生Ci/kg,200tⅡCi/kg和lOO/-Ci/kg,pCi為放射性標記后的單位)靜脈注射后的藥動學行為基本相似,呈現三室開放模型,tl/2p較灌胃給藥稍短,但在高劑量下,可見AUC增大、消除率下降和半衰期延長等,說明高劑量時代謝可能出現非線性動力學性質,這與上述Beagle犬的結果不一致。
大鼠灌胃和靜注雷公藤甲素后,以肝中濃度為最高,依次為脾、肺、腎、腸、心和腦,體內消除較緩慢。灌胃給藥后藥物主要從糞中排泄,至21天時,尿、糞總排泄量占給藥劑量的67.5%,其中糞占52.4%,尿占15.1%,24h內膽汁中為勻速排泄,為日服給藥量的6.73%;靜脈注射藥物后,尿糞總排泄量為給藥量的61.9%,其中尿占36.6%,糞占25.3%。尿、糞排泄量均以2天內為最多,以后緩慢排出體外,12~21天排泄極少。
雷公藤甲素能快速從胃腸道吸收,但吸收并不完全。胃腸道結扎實驗研究表明,分別在胃、十二指腸、回腸中注入一定量的雷公藤甲素后結扎,30min后的吸收率分別為13%、30%和42%;2h分別為27%、48%和72%;4h分別為46%、62%和80%。采用細胞懸浮培養技術研究了雷公藤甲素的細胞代謝,其代謝物結構鑒定為12fl,13a一二羥基雷公藤內酯酮。
該藥是一種以天然植物的有效成分雷公藤甲素母藥及添加劑復配加。而成的不育劑殺鼠劑。適合鼠類的口味.鼠類進食后會產生抗生育效果.這樣不會引起鼠類的警覺而超補償性繁殖,使鼠類具有抗生育功效而降低鼠密度。陔藥對農田田鼠有防治作用。
由于雷公藤甲素藥理活性強,作用范圍廣,但毒副作用較大,同時代謝緩慢,難溶于水,引起對其各方面研究者的關注,其中既有傳統制劑,也有不少新劑型的研究。
目前較常用的有其包衣片和膠囊,大多為混合組分(總苷、萜類),如雷公藤片、雷公藤膠囊、雷公藤多苷片、雷公藤雙層片等。在一些臨床醫院仍然應用雷公藤湯劑,制備簡單、吸收快、顯效迅速,但劑量需要嚴格掌握,以減少毒副反應發生。也有醫院將其調配成糖漿劑、合劑等使用。雷公藤甲素注射液用于腫瘤等的治療,療效確切,但制劑的穩定性受pH和溫度的影響較大。
研究表明,雷公藤甲素在pH4時最為穩定,其他pH下其內酯環易水解失效,并伴隨毒性增加,應低溫冷藏保存,室溫長期放置,其含量下降明顯。有研究制備了雷公藤甲素的內服酊劑以及直腸栓劑,前者口服吸收迅速,但對胃腸道的刺激性較大;栓劑則采用了前端是空白栓,后端是含藥栓的兩段設計,前端基質溶化后的屏障作用,可有效阻止后端藥物向上擴散,以避免藥物經門靜脈入肝,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了毒副作用。
透皮實驗研究表明,雷公藤甲素的皮膚滲透行為符合Fick’s擴散定律,滲透系數為0.0194cm/h,透皮速率較慢,7h的累積透皮吸收率僅為28%[雷公藤甲素軟膏劑在臨床上用于銀屑病治療,雖然局部刺激發生率高,但尚能耐受。雷公藤甲素搽劑多次涂布,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偶有皮疹發生。用雷公藤甲素的3H標記物作示蹤劑,研究雷公藤甲素的離體皮膚滲透速率,巴布劑中雷公藤甲素的平均滲透速率為(8.03±1-98)ng/(cm2·h)(小鼠皮膚)和(7.54±1.83)ng/(cm2·h)(家兔皮膚)。
雷公藤甲素毒副作用的主要靶位是肝臟、胃腸道等,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劑蒸發法,選擇聚乳酸作為載體制成雷公藤甲素納米粒,包封率和載藥量分別為74.27%±3.6%和1.36%±0.95%。大鼠灌胃分別給予納米粒組和溶液組,觀察到納米粒組和溶液組對肝臟都有損傷,但非納米組肝損傷較嚴重(P<o.01),納米粒組損傷較輕,說明納米粒組可降低
雷公藤甲素的肝毒性。脂質體可提高雷公藤甲素對荷瘤(肝癌H22細胞)小鼠的抑瘤率。低(2tLg/只)、中(4ttg/只)、高(6t-g/只)劑量脂質體、雷公藤甲素(4tLg/只)與環磷酰胺組(0.4mg/只)的抑瘤率分別為18.97%、30.05%、49.26%、24.87%和51.48%,高劑量組脂質體的抑瘤率與環磷酰胺的相當,而中劑量的脂質體的抑瘤率也大于雷公藤甲素組[M]。用聚乙二醇和硬脂酸聚烴氧40酯或用聚乙二醇和泊洛沙姆制成雷公藤總萜滴丸,藥物含量高(可達到50%),溶散時限均小于30min。
給大鼠灌胃雷公藤甲素,體內分布廣泛,組織親和力強,以血管豐富、血流量大的肝臟中分布量最高,其次依次為脾、肺、腎、腸、心和腦。灌胃和靜脈注射,在主要臟器中的分布基本相似。由于灌胃給藥吸收不完全,灌胃后分布到各臟器中的藥物濃度比靜脈給藥低,但它們的消除速率相近,體內消除皆緩慢。給藥后48h,體內藥物消除一半左右;給藥后12天,下降到最低水平。
雷公藤甲素對正常人細胞能明顯抑制PHA誘導的增殖反應和IL一2的誘生水平,并隨著濃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亦增強;對紅細胞的免疫黏附功能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ConA激活的小鼠T淋巴細胞轉化及特異性抗原激活的混合淋巴細胞反應均有明顯抑制作用,抑制作用的強度與雷公藤甲素的應用劑量及時機有關。
按0.05-0.3 mg·kg-1劑量給大鼠腹腔注射或灌胃,對滲出性和增殖性炎癥皆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腹腔注射0.2 nag·k-1劑量能引起胸腺萎縮;對摘除雙側腎上腺大鼠可使角叉菜足跖腫脹的作用消失,并能使大鼠腎上腺內抗壞血酸含量明顯降低,但對炎癥組織釋放的前列腺素E含量沒有影響。
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B細胞CD86陽性率高于正常人;雷公藤甲素在25 ng·L-1濃度可明顯降低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或正常人B細胞的CD86陽性率,在2.5 ng·mL-1濃度下則只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B細胞起作用。
雷公藤甲素對小鼠和P388白血病瘤株有明顯抗腫瘤作用用,誘導人宮頸癌細胞凋亡。雷公藤甲素對多種骨髓瘤細胞有細胞毒活性,下調核因子(NF)一kappaB活性,在lO-80ng·mL-1濃度范圍內對RPMI 8226和U 266細胞呈劑量依賴性抑制作用。對體外和體內培養的人肝癌SMMC 7721細胞有明顯的生長抑制作用和促凋亡作用忪J。
對鼻咽癌細胞有明顯的體外細胞毒作用,半數抑制濃度Ic50為19.6nmol。在持續接觸條件下,對胃癌細胞系FGB5、sGC790l和MGC803細胞生長皆有明顯抑制作用。對膠質瘤細胞有極顯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與促進表達、抑制表達、導致細胞凋亡有關。
雷公藤甲素在0.2-O.4mg·kg-1劑量具有明顯抑制缺血再灌注大鼠腦組織內IL一1pmRNA表達、降低IL—lflmRNA含量和抑制白細胞浸潤的作用。這可能是雷公藤內酯醇對大鼠缺血再灌注腦損傷保護作用的機制之一防]。雷公藤甲素還能抑制人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mRNA表達及內皮細胞血管生長因子生成與分泌,其可能是雷公藤內酯醇降低腎小球腎炎患者尿蛋白的作用機制之一。
雷公藤甲素與指數增殖期大鼠主動脈平滑肌細胞共育后,可引起核染色質濃縮、聚集,細胞膜內陷,凋亡小體形成等凋亡形態學改變。流式細胞儀分析,雷公藤甲素可誘導指數增殖期平滑肌細胞凋亡。
有男性抗生育毒性。對細胞免疫有雙向調節作用,大劑量抑制Ts細胞生成,小劑量則抑制Ts細胞生成。對成骨細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微量時即顯著抑制作用,其程度與其劑量呈正相關。是雷公藤導致藥物性骨質疏松的一個重要原因。在1、2、4 mg·L-1濃度在體外對兔血小板具有明顯的誘導聚集作用,且呈濃度依賴性,提示雷公藤甲素誘導血小板聚集可能是其引起血栓性淺靜脈炎的一個重要因素。
雷公藤在臨床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遠高于其他藥物,主要發生在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心血管系統、骨髓及血液系統。雄性小鼠腹腔和灌胃給予雷公藤甲素的LD50分別為0.725 mg·Kg-1和0.788 mg·kg-1。肉眼尸檢死亡小鼠各主要臟器,腹腔和灌胃兩種給藥途徑皆出現胃底部明顯充血、腸道無規則散在潰瘍,肝臟呈灰白色,顆粒狀,其他臟器示見明顯異常。
組織檢查可見,肝臟見大灶性壞死,腎臟僅見輕度水腫,其他臟器未見明顯異常。生化測定可見:sALT、sGST活性、血清TNF及NO含量明顯升高,肝ATAsas活性、肝糖原含量明顯下降,CD68、iNOS表達顯著上調。雷公藤甲素對胃腸道的損傷作用并非直接的理化接觸性刺激。
[1]徐映明編,新世紀農藥新品種應用手冊,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01,第68頁
[2]平其能主編,中藥成分的胃腸轉運與劑型設計,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07,第458頁
[3]劉新,鄒華嬌編著,農藥安全使用技術,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9,第101頁
[4]楊秀偉編著,中藥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毒性及藥效 上冊,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6年8月,第9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