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日本專利第3062825號公開了在吡啶硫酮銅的制造中以防止制造工藝中引起的凝膠化和促進反應為目的,添加表面活性劑的方法。若在該專利的權利要求范圍中記載的pH3-8的條件下在吡啶硫酮堿金屬鹽水溶液中添加無機銅(II)鹽,則在生成吡啶硫酮銅前,堿性銅鹽的微細結晶先沉淀。這就是所說的凝膠化現象的真實情況。吡啶硫酮銅通過微溶性的堿性銅鹽和吡啶硫酮堿金屬鹽的反應而獲得,生成物的結晶小,平均粒徑不超過5μm。此外作為吡啶硫酮銅制品中的雜質殘存的堿性銅鹽,成為在配合到船底防污涂料中時引起涂料在儲藏時凝膠化的原因。
日本專利第3532500號記載了在pH1.6-3.2的范圍下,使吡啶硫酮金屬鹽水溶液和無機銅(II)鹽水溶液在高溫下反應,然后追加無機銅(II)鹽,進行加熱處理的吡啶硫酮銅的制造方法。在該方法的第1步驟中,由低pH、高溫下長時間反應這樣的制造條件,通過吡啶硫酮酸的氧化容易生成雙吡啶硫酮(2聚體),在第2步驟中使雙吡啶硫酮熱分解,同時補充無機銅(II)鹽,由此可獲得提高吡啶硫酮銅的純度的方法。因此,在第2步驟中,雖然生成量有限,但如上述所示堿性銅鹽先沉淀。通過該專利的制造方法得到的吡啶硫酮銅的平均粒徑,由于生成的堿性銅鹽少,因此比通過上述日本專利第3062825號的制造方法得到的吡啶硫酮銅的平均粒徑格外的大,即使這樣,如專利權利要求范圍所示,也不超過5μm。
吡啶硫酮銅配合到船底涂料中時,左右其防污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向海水的溶出速度,也就是對于水的溶解度,其由粒子的表面積決定。認為在寒帶海域中,通過日本專利第3062825號得到的吡啶硫酮銅的平均粒徑適合,在溫帶海域中通過日本專利第3532500號得到的吡啶硫酮銅的平均粒徑適合。但是,考慮到在熱帶海域中即使是通過日本專利第3532500號得到的吡啶硫酮銅向海水的溶出也過快,為了使向海水的溶出更緩慢,需要開發具有更大的平均粒徑的吡啶硫酮銅。此外,至今為止的吡啶硫酮銅產品在作業現場很容易粉塵飛揚,一旦吸入肺中,由于其針狀結晶的緣故,表現出了對健康的擔憂。
以下列舉實施例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以下的實施例用于例示,不限定本發明的范圍。
向裝在燒杯中的40mL的水中加3.0g硫酸銅(II)5水合物和1.5g硫酸銨,進一步加5%硫酸從而調制pH調節到2的硫酸銅(II)·硫酸銨復合鹽水溶液(A)。接著向裝在燒杯中的50mL的水中加8.85g吡啶硫酮鈉40%水溶液(比重1.20)從而調制吡啶硫酮鈉稀釋水溶液(B)。維持在25℃,在30分鐘內向(A)中邊攪拌邊滴下(B)。此期間為使pH不超過3,適當地加5%的硫酸。過濾所得的綠色的吡啶硫酮銅漿液,重復3遍將濾渣放回到100mL的水中,攪拌后接著進行過濾的操作后,干燥所得的固體,在研缽中粉碎從而得到3.6g的綠色粒狀物。
將該綠色粒狀物分散到0.1%DEMOLN(デモ一ルN)(花王株式會社)水溶液中所得的物質的中值直徑用激光衍射式粒度分布測定裝置、崛場制作所的“LA-920”測定的結果為10.6μm。此外使該裝置的超聲波功能作用1分鐘后的中值直徑為9.5μm。該超聲波作用時間的增加引起的數值下降的傾向和市售吡啶硫酮銅的情況是一樣的。
為觀察粒子的內部的狀態,用電子顯微鏡,拍攝6000倍(圖2)及30000倍(圖3)的照片。結果判斷是內部具有0.1-1.0μm的長度的橢球狀、棒狀的吡啶硫酮銅物質的集合體。
接著為了研究集合體的化學成分,進行X射線衍射分析。其結果為在該綠色粒狀集合體和市售吡啶硫酮銅(Kolon生命科學公司制)的圖(圖4及5)上看到的峰位置完全相同,因此確認綠色粒狀集合體的本質是吡啶硫酮銅。
進一步將該吡啶硫酮銅粒狀集合體分散至水中,在80℃下攪拌30分攪拌后,有微弱的氨臭,集合體被破壞百分之幾十左右。這種情況表示集合體中含有水可溶性的氨化合物,考慮到由硫酸銅(II)·硫酸銨復合鹽和吡啶硫酮鈉生成吡啶硫酮銅的經過,推測反應時離解的硫酸銨被吡啶硫酮銅吸附,連結在吡啶硫酮銅之間。即認為形成了復合體。但是在X射線衍射圖上沒發現其形跡,所以推定硫酸銨的含量是微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