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ICG化學名為吲哚菁綠,是一種感光染料,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惟一批準的體內應用染料。它注入血液后會迅速與清蛋白及α1-脂蛋白結合(98%),隨血液經過肝臟時,90%以上被肝細胞攝取,再以原形由膽道排泄,不參與體內化學反應,無腸肝循環,無淋巴逆流,不從腎臟等肝外臟器排泄,無輻射,無毒副作用,且排泄快,正常人20分鐘內約有97%從血液中排出。ICG清除率主要取決于肝臟血流量、正常肝細胞數量、以及膽道排泄的通暢程度,上訴功能障礙時,ICG在血中滯留增加。
傳統評估肝功能的手段包括血液生化指標、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原活動度)、肝功能Child—Pugh評分以及終末期肝病模型(MELD)等各種評估體系,但這些都僅僅反映患者目前的肝實質損害程度和靜息狀態下的肝功能代償狀況,具有一定局限性。吲哚菁綠(ICG)清除試驗(吲哚菁綠排泄實驗、ICGR15)則是利用了ICG的藥代動力學特點,作為一種肝臟儲備功能評估手段,主要是反映肝細胞攝取能力(有功能的肝細胞量)及肝血流量,相對更準確、敏感。一次靜脈注射0.5mg /kg體重,測定15分鐘時ICG在血中的滯留率(ICGR15),正常值< 10%,或通過清除曲線可測定肝血流量。ICG在體內被肝細胞以一級動力學清除,即呈指數函數衰減,連續測定可描繪出血中ICG濃度一時間曲線,該曲線初呈近直線下降,15 分鐘后逐漸趨于平緩,故臨床上通常以ICG 15 分鐘滯留率(ICG-R15)作為反映肝臟排泄功能和儲備功能。通常認為ICG-R15<10%,反應肝臟儲備功能正常。
日本光電研發的DDG-3300K肝功能分析儀是開展ICG清除試驗的設備之一,它采用的方法是PDD法,PDD法的原理是當血液中存在兩個不同的吸光物質時,用兩個不同的波長照射組織獲得透過光的脈沖,可以求出血液中的這兩個吸光物質的濃度比,這稱為脈搏分光光度測定法(Pulse spctrophotometry,PSP)簡稱為脈搏光度法。
對于肝硬化的肝臟,肝小葉結構異常,會引起肝內分流和肝竇毛細血管化。前者會引起肝細胞的實際輸出降低,后者會影響肝細胞的攝取功能,從而導致ICG在肝內的清除率降低,其數值的異常從側面反映了肝功能儲備狀態。對于大范圍肝切除而言,異常的ICG-R15數值會引起手術并發癥及死亡率的增加。1995年,幕內雅敏首次提出了安全肝切除的“Makuuchi criteria”,通過ICG指標、腹水及膽紅素水平決定量化肝切除所能耐受的最大切除范圍,在這一標準的指導下成功的將肝切除圍術期死亡率從同時期的10%以上降至1.2%。如今,這一標準在全世界仍被廣泛應用。
當ICG-R15≤10%為正常, TACE術后肝損傷頻率最低, 損傷程度也輕;當ICG-R1510%~20%為輕度肝損傷,TACE治療基本安全;當ICG-R15 20%~30%為中度肝損傷, >30%為重度肝損傷,后2者TACE術后肝損傷頻率高, 損傷程度也重。在Child-Pugh分級A級的肝癌患者中:ICG-R15<20%的患者,適合做大劑量碘油栓塞化療(20~40 ml);ICG-R15>20%的患者應慎重選擇TACE治療;ICG-R15>30%時應禁行TACE治療。
ICG在肝臟病學的許多方面都應用廣泛,如在重癥敗血癥患者中,通常伴有明顯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及多器官供血不足,而肝臟有效循環血量減少是影響ICG肝臟代謝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通過對ICG代謝速度的檢測反映肝臟的有效循環血量及功能狀態,從而間接的判斷敗血癥患者的休克程度及全身器官功能狀態?;诖耍瑖獾难芯空咴鴮θ胱CU的40例重癥敗血癥患者進行了研究,測定收治后前24 h的ICG-K值,研究發現ICG-K值>0.24的患者,約89%存活;而ICG-K值<0.08的患者,約80%死亡。結論提示,ICG-K值可用于早期24 h內對重癥敗血癥的預后作出大概率判斷,指導醫生根據存亡預測來及早進行積極應對。當然,ICG在醫學其他領域都有著許多前沿的發展技術,仍然有許多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與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