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色综合资源,亚洲、欧美、都市、激情、校园、乱伦,憨豆网现在改名叫啥,一级黄色日逼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CAS號數據庫 > 24424-99-5 > 24424-99-5/常用保護基—碳酸酐二叔丁酯 (Boc)2O

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24424-99-5/常用保護基—碳酸酐二叔丁酯 (Boc)2O

概述

【英文名稱】Di-t-Butyl Dicarbonate

【分子式】C10H18O5

【分子量】218.25

【 CA登錄號】24424-99-5

【縮寫和別名】(Boc)2O

【物理性質】低熔點無色晶體或無色液體,mp 22?24℃,bp 56?57°C/0.5 mmHg(66.66 Pa),d 0.950 g/cm3。溶于大多數有機溶劑,例如:四氯化碳、四氫呋喃、二氧六環、醇、丙酮、乙腈、N,N-二甲基甲酰胺等,不溶于冷水。

【制備和商品】國內外試劑公司均有銷售。也可在1,4-二氮雜二環[2.2.2]辛烷的催化下,將碳酰氯與碳酸叔丁酯直接反應來制備。

【注意事項】對濕氣敏感和易燃,需保存在冰箱中,在低于80 °C溫度下使用。

應用

在有機化學反應中,(Boc )2O常作為胺、酚、硫醇、酰胺、內酰胺、氨基甲酸酯等底物的叔丁氧羰基化試劑 。該反應速率很快,產率也比較高。

叔丁氧羰基化反應(官能團的保護)由于酰鹵試劑的穩定性較差,因此(Boc)2O被廣泛用作氨基的保護基團[1,2]。該保護基團在三氟乙酸的作用下即可脫去。脂肪胺、脂環胺、芳香胺以及雜環胺類均能夠與(Boc)2O反應。在適當的條件下,多官能團化合物,例如:二胺(式1)、氨基醇、氨基酸等也能夠選擇性地與(Boc)2O反應[3]。

常用保護基---碳酸酐二叔丁酯 (Boc)2O

其它含氮化合物(例如:酰胺、內酰胺、氨基甲酸酯等),(Boc)2O同樣可以作為一種比較好的保護試劑。在無水條件下,它能夠與親核性很弱的酰胺和氨基甲酸酯發生反應 。在三乙胺和N,N-二甲基氨基吡啶(DMAP)的CH2Cl2溶液中,仲酰胺和內酰胺化合物也可以采用Boc保護(式2)[4,5]。

常用保護基---碳酸酐二叔丁酯 (Boc)2O

碳負離子、席夫堿均能夠在適當條件下與(BOC)2O反應,生成相應的叔丁氧羰基化合物(式3)[6]。

常用保護基---碳酸酐二叔丁酯 (Boc)2O

氨基保護基的交換 芐氧羰基(Cbz)和Fmoc等也常作為氨基的保護基團 。在稍過量的(Boc)2O存在時,被 Cbz 或 Fmoc 保護的氨基化合物可發生保護基交換,轉化為Boc保護的氨基化合物(式4)[7]。

常用保護基---碳酸酐二叔丁酯 (Boc)2O

羧基的活化 (Boc)2O除了可作為保護基外,還可作為羧基的活化基團(式5),這主要是因為 Boc-基團是一種比較好的離去基團。它與羧基反應之后在適當的條件下可以離去,從而使羧基部分處于非電中性狀態而帶有較好的親電性[8]。

常用保護基---碳酸酐二叔丁酯 (Boc)2O

在適當的條件下,酚、醇、烯醇以及硫醇也能與(Boc)2O在羥基等官能團上反應生成O-Boc保護基。

參考文獻

1. Liu, G.; Sieburth, S. M. Org. Lett, 2003,5,4677.

2. Ouchi, T.; Uchida, T.; Arimura, H.; Ohya, Y. Biomacromolecules 2003, 4, 477.

3. Busnel, 0.; Carreaux, F.; Carboni, B.; Pethe, S.; Goff, S. V.-L.; Mansuy, D.; Boucher, J.-L. Bioorg.Med Chem. 2005,13, 2373.

4. Gyonfalvi, S.; Szakonyi, Z.; Fulop, F. Tetrahedron: Asymmetry 2003,14,3965.

5. Janetka, J. W.; Furness, M. S.; Zhang, X.; Coop, A.; Folk, J. E.; Mattson, M. V,; Jacobson, A. E.; Rice,K. C.J. Org. Chem. 2003, 68, 3976.

6. Robin, A.; Julienne, K.;Meslin, J. C.; Deniaud, D. Tetrahedron Lett. 2004, 45, 9557.

7. Lloyd, R. C.; Smith, M. E. B.; Brick, D.; Taylor, S. J. C.; Chaplin, D. A.; McCague, R. Org. Proc. Res.Dev. 2002, 6, 762.

8. Ma, D. W.; Xia, C. F. Org. Lett. 2001,3,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