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牛蒡子苷(arctiin,ARC)是從菊科兩年生草本植物牛蒡屬牛蒡ArctiumlappaL.的干燥成熟果實牛蒡子中提取分離而來的木脂素類化合物,牛蒡葉也也有少量存在。牛蒡子為我國傳統中藥,主要用于治療風熱感冒、麻疹、癰腫瘡毒等癥,現代藥理學證明牛蒡子還具有抗菌、抗腫瘤、降血糖等多重功效。
牛蒡子苷是牛蒡子中的一種主要活性物質,其含量在牛蒡子中達8.4%左右,中國藥典(2005年版)牛蒡子項下規定牛蒡子苷的含量應達到藥材質量的5%以上。藥理研究表明,牛蒡子苷具有顯著的抗腫瘤、抗病毒、抗氧化等生理活性,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由于牛蒡子苷的含量比牛蒡子中的另一種活性成分牛蒡子苷元的含量高很多,人們也利用化學水解和生物轉化的方法將牛蒡子苷轉化成所需的活性物質。因此,牛蒡子苷除了本身的藥物利用價值外,也是一種重要的藥物原料。
報道一
將50g牛蒡子粉碎成60目的粗粉后,加10倍量的水回流提取2h兩次,合并濾液。
將所得的提取液直接進入HP-20大孔吸附樹脂吸附柱進行吸附和富集,而后依次用水、質量濃度分別為30%、60%、95%乙醇四個梯度進行洗脫,洗脫液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進行分析。HPLC檢測柱型號:Zorbax SB-C18,250mm×4.6mm I.D.,5μm和預柱型號:10mm×4.6mm I.D.,5μm。分析條件為:流動相為(A)甲醇,(B)質量分數為0.5%的醋酸。梯度洗脫在0-25分鐘內,流動相(A)的體積分數從30%到90%;流動相(B)的體積分 數從70%到10%。流速:0.8毫升/分鐘;紫外光吸收波長:280nm;柱溫:30℃。結果表明(如圖1)當用水和30%的乙醇洗脫時,牛蒡子苷不能洗出,直到用60%乙醇洗脫時才被洗出,而當用95%乙醇洗脫時,洗出液僅含有極少量的牛蒡子苷。收集含牛蒡子苷的60%乙醇洗脫液,濃縮后作為進一步逆流色譜分離的樣品。
將所得到的含牛蒡子苷的60%乙醇洗脫液用乙酸乙酯-8%氯化鈉的水溶液的兩相體系為溶劑體系進行逆流色譜分離,以乙酸乙酯為上相,8%氯化鈉的水溶液為下相。
開啟(第一維)逆流色譜(900轉/分鐘,柱體積270mL),進樣,待牛蒡子苷洗脫峰開始出現時切換至(第二維)大孔吸附樹脂柱中進行樣品吸附和在線的脫鹽,出峰結束時先用水沖洗兩個柱體積,并用質量濃度95%乙醇溶液進行解析。收集質量濃度95%乙醇洗脫液,濃縮后得到牛蒡子苷(如圖2A),該牛蒡子苷的純度為97.9%。
報道二、
牛蒡子藥材200克,經20倍水分兩次超聲提取(10倍、10倍),每次1小 時,提取液靜置,過濾,濾液合并,上D101柱(柱體積300ml/BV),上樣后依 次用2BV水、2BV 30%乙醇、3BV 75%乙醇洗脫,收集70%乙醇洗脫部分,濃 縮,濃縮液加水稀釋至200ml,上LSA-700樹脂柱(柱體積200ml/BV),上樣 后依次用2BV水、2BV 60%乙醇洗脫,收集60%乙醇洗脫液,濃縮至50ml,室 溫下加入2%聚酰胺攪拌30min,過濾,濾液加入1倍量的丙酮在0~5℃結晶過 夜,過濾,干燥,得牛蒡子苷5.17g,按中國藥典2010版1部采用HPLC法檢測 純度96.3%。
體內及體外藥動學研究表明,ARC在胃腸道中至少生成兩種代謝產物ARC-G(M1)與2-(3″,4″-二羥基苯甲基)-3-(3′,4′-二甲氧基苯甲基)丁內酯(M2),經腸吸收后M2在肝臟COMT的作用下經甲基化轉化為M1,這樣血液中僅M1形式即ARC-G形式存在,ARC-G被血液輸送到各個器官從而發揮作用。因此,將ARC及ARC-G作為新藥開發時,可依據選擇劑型的不同決定選取哪種形式入藥:口服劑型用ARC和ARC-1均可發揮各自的作用;而采用不經腸道吸收的劑型時則必須用ARC-G入藥才能發揮藥效。
章俊等人探討了牛蒡子苷對晚期氧化蛋白產物(AOPP)誘導小鼠足細胞轉分化的影響。方法:用200μg/ml AOPP刺激小鼠足細胞24 h,同時加入牛蒡子苷(濃度分別為50、100、200、400μmol/L)進行干預,采用Western blotting檢測內質網應激標志性蛋白Grp78、CHOP及平滑肌激動蛋白(α-SMA)表達水平。結果牛蒡子苷干預后可抑制小鼠足細胞Grp78、CHOP、α-SMA蛋白表達水平,且在一定范圍內呈劑量依賴性。結論:AOPP可通過引起小鼠足細胞內質網應激(ERS)從而導致上皮-間充質轉分化(EMT),而牛蒡子苷則可通過減輕ERS從而逆轉EMT,為治療腎臟纖維化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張鉑等人觀察了牛蒡子苷對db/db自發型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潛在的作用機制。方法:40只db/db小鼠隨機分為5組:模型對照組,牛蒡子苷75,150,300 mg·kg-1組和二甲雙胍300 mg·kg-1組,同時設置db/m小鼠空白對照組,灌胃給予相應藥物或溶媒,連續4周。給藥3周后,進行口服糖耐量試驗。4周給藥結束后,小鼠禁食12 h,稱體質量,檢測空腹血糖值(FBG),處死動物,取血清,檢測胰島素(INS)、糖化血清蛋白(GSP)、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和脂聯素(APN)含量。結果:與模型對照組比較,牛蒡子苷中、高劑量能顯著降低db/db小鼠FBG、INS、GSP、TG、TC和APN的血清濃度,改善小鼠糖耐量(P<0.05或0.01)。結論:牛蒡子苷能顯著改善db/db小鼠糖脂代紊亂,減輕胰島素抵抗,其作用機制可能與上調脂聯素表達有關。
馬松濤等人評價了牛蒡子苷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方法用隨機雙盲雙模擬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床試驗設計方法,受試者接受牛蒡子苷顆粒或安慰劑治療。試驗組:牛蒡子苷顆粒1袋/次,每天3次,8周為1個療程。所有受試者在試驗期間,其糖尿病基礎治療不變。以24 h尿微量白蛋白和24 h尿蛋白定量作為療效評價指標。共納入431例患者,剔除20例,余411例全部按方案完成觀察。結果牛蒡子苷組控顯率為64.82%,有效率為77.85%;安慰劑組控顯率為19.61%,有效率為35.29%,2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24 h尿微量白蛋白與24 h尿蛋白定量,牛蒡子苷組療效均優于安慰劑組。結論:牛蒡子苷顆粒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1]王潞,趙烽,劉珂.牛蒡子苷及牛蒡子苷元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草藥,2008(03):467-470.
[2][中國發明,中國發明授權] CN201010200981.6 一種牛蒡子苷的制備方法
[3][中國發明,中國發明授權] CN201110299698.8 一種牛蒡子苷的制備方法
[4]章俊,郭婷婷,楊蕾,杜慶生,華潔,劉蓉芝,湯珣.牛蒡子苷對晚期氧化蛋白產物誘導小鼠足細胞轉分化的影響[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2,32(03):379-382.
[5]張鉑,王兵,王勇強,曹書華.牛蒡子苷對自發型糖尿病db/db小鼠降血糖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藥師,2014,17(11):1796-1799.
[6]馬松濤,劉冬戀,牛銳,劉睿斌,吉勤,詹繼紅,史偉,張磊.牛蒡子苷治療糖尿病腎病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1,27(0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