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鹽酸丁卡因是一種可逆性地阻滯神經功能的高效局麻藥,臨床用于浸潤麻醉、神經阻滯麻醉、硬外膜麻醉等,與普魯卡因相比,其局部麻醉效果顯著,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研究已有的合成路線發現,中間體對丁氨基苯甲酸的合成是鹽酸丁卡因合成的關鍵步驟,該步一直存在原料不穩定或收率較低的缺點。科學家們對此進行了改進完善,1981年提出以對氨基苯甲酸與1-溴丁烷進行烷基化反應來合成對丁氨基苯甲酸,但由于無法避免雙丁基化副產物的生成,且原料本身性質不穩定,使得該路線不適合工業化生產。以苯佐卡因為原料,在氨基上進行烷基化反應,再經過酯交換反應后得到目標產物;與以對氨基苯甲酸為原料的方法相比,該方法優點在于所用原料穩定,但因烷基化反應時產生較大比例的雙丁基化副產物,且兩者性質相近,副產物較難除去,使得該反應收率較低,總收率只有28%。
鹽酸丁卡因具有較強的局部麻醉作用和很強的黏膜穿透力,麻醉力比普魯卡因大10~15倍,而毒性大10~20倍。用藥后1~3分鐘起效,維持2~3小時。
鹽酸丁卡因用于黏膜表面麻醉、傳導麻醉、硬膜外麻醉和蛛網膜下腔麻醉;用于眼科表面麻醉,不收縮血管,不損傷角膜上皮,不升高眼內壓。
①表面麻醉:0.5%~2%溶液(噴霧或涂抹),常用1%,一次限量40mg。
②阻滯麻醉:0.2%~0.3%溶液,極量0.1g。
③硬膜外麻醉:0.3%溶液,極量0.08g。
④腰麻:0.5%溶液,極量為每次20mg。
1.毒性反應:本品藥效強度為普魯卡因的10倍,毒性也比普魯卡因高10倍,毒性反應發生率也比普魯卡因高,常由于劑量大、吸收快或操作不當引起,如誤注入血管使血藥濃度過高等。用藥過量的中毒癥狀表現為:頭昏、目眩、繼之寒戰、震顫、恐慌、最后可致驚厥或昏迷,并出現呼吸衰竭或血壓下降,需及時搶救。
2.變態反應:對過敏患者可引起猝死,即使表面麻醉時也需注意。
3.可產生皮疹或蕁麻疹,顏面、口或(和)舌咽區水腫等。
1.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2.嚴重過敏體質者禁用。
3.心、腎功能不全、重癥肌無力等患者禁用。
1.本品為酯類局麻藥,與普魯卡因可能有交叉過敏反應,故對普魯卡因或具有對氨基苯甲酸結構的藥物過敏者慎用。
2.與其他局麻藥合用時,本品應減量。
3.大劑量可致心臟傳導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出現抑制。
4.本品可與腎上腺素合用,一般濃度為1∶200000,即20ml藥液中加0.1%腎上腺素0.1ml。其作用使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藥物吸收減慢、作用持續時間延長等。但這種合用不適用于心臟病、高血壓、甲亢、外周血管病等患者。
5.藥液不得注入血管內,注射時需反復抽吸,不可有回血。
6.注射部位不能遇碘,以防引起本品沉淀。
7.對年老體弱、營養不良、饑餓狀態易出現毒性反應,應減量。
8.肝功能不全、血漿膽堿脂酶活動減弱時應減量。
9.皮膚或黏膜表面損傷、感染嚴重的部位需慎用。
10.椎管內麻醉時尤其須調節阻滯平面,并隨時觀察血壓和脈搏的變化。
11.神經傳導阻滯、硬膜外阻滯以及蛛網膜下腔阻滯,由于使用不當致死已屢見。為了防止中毒、死亡,在用藥期間即使表面黏膜麻醉也應監測:呼吸與循環系統的功能狀態,包括心血管情況、中樞神經活動、興奮或抑制、胎兒心率。同時對呼吸和循環等方面的意外,應做到有預見,覺察及時,防治和搶救得法,時間上沒有延誤。
12.本品的毒性與給藥途徑、給藥速度、藥液濃度、注射部位、是否加入腎上腺素等有關,必須嚴格操作和管理,控制單位時間內的用量,按本說明書的介紹給藥。
13.給予最大用量后應休息3小時以上方準行動。
14.注射器械不可用堿性物質如肥皂、煤酚皂溶液等洗滌消毒。
15.禁用于浸潤局麻、靜脈注射和靜脈滴注。
1.不得與堿性藥液合用。
2.如合用某些酸性藥液,由于pH不同,也可影響本品的離解值,以致局麻減效或起效時間延遲。
3.不宜同時服用磺胺類藥物。
注射劑:5ml(1%)。溶液劑:0.5%~2%(表面麻醉用)。口服液:0.3%~0.5%。
1)對丁氨基苯甲酸乙酯(Ⅰ)的制備
將190.5kg(1390mol)的1-溴丁烷和36.7kg的三乙胺混合攪拌均勻,在加50.0kg (303mol)對氨基苯甲酸乙酯(苯佐卡因),油浴緩慢加熱,當體系升溫至58~60℃,關閉加熱,0.5h后再次加熱直至回流,回流反應2h,再降溫至50℃以下。向體系中加入去離子水100.0kg,常溫攪拌0.5h,再靜置1h,此時溶液分層,取下層,真空濃縮,回收1-溴丁烷,最高溫度不要超過65℃,至無液體流出為止,得白色固體即為對丁氨基苯甲酸乙酯(Ⅰ)50.7kg,收率75.62%,HPLC純度為99.84%。將從上述反應過程中得到的餾出粗品,加入到反應釜中進行減壓蒸餾,溫度控制在80~85℃,得到的產物靜置1h分層,取下層,進入精餾塔精餾,塔頂溫度控制在106~110℃,采出塔頂餾出物1-溴丁烷136.1kg,回收率91.33%,通過氣相色譜檢測純度為99.5%以上,符合生產標準。
2)對丁氨基苯甲酸(Ⅱ)的制備
先配置氫氧化鈉水溶液〔12.7kg氫氧化鈉中加入127.0kg去離子水中,w(NaOH)=9.1%〕與對丁氨基苯甲酸乙酯(Ⅰ)的乙醇溶液〔50.0kg(226mol)中間體Ⅰ溶于102.0kg質量分數為95%的乙醇中〕,將氫氧化鈉水溶液加入到中間體Ⅰ的乙醇溶液中,加熱至50℃,反應8h。在不高于50℃下真空濃縮除去乙醇,用濃鹽酸調節pH至2~3,再降溫至10~15℃,離心得黃色固體產品,60℃常壓干燥12h左右,得對丁氨基苯甲酸(Ⅱ)43.6kg,收率為99.78%,HPLC純度為99.82%。
3)(β-氯乙基)二甲胺鹽酸鹽(Ⅲ)的制備
將150.0kg二氯甲烷、67.0kg二氯亞砜混合均勻,降溫,冷卻至-5℃,向該體系中滴加48.2kg(541mol)N,N-二甲基乙醇胺的二氯甲烷溶液61.0kg,滴加過程中控制體系溫度在5℃以內,滴加完畢后體系保持-5℃反應1h;加熱至回流,反應1h,然后蒸出二氯甲烷,再向體系中加入無水乙醇130.0kg,再加熱回流0.5h,降溫至0~5℃,冷卻析晶,離心甩濾,在溫度為45℃條件下烘干10h,得白色結晶產品(β-氯乙基)二甲胺鹽酸鹽(Ⅲ)65.5kg,收率為84.14%,HPLC純度為99.73%。
4)鹽酸丁卡因的制備
向反應釜中先加入甲基異丁基酮320.0kg,再依次加入對丁氨基苯甲酸(Ⅱ)40.0kg(207mol)、無水碳酸鉀56.8kg,油浴加熱至116℃回流反應4h,停止加熱、稍冷0.5h,再加入(β-氯乙基)二甲胺鹽酸鹽(Ⅲ)38.3kg(266mol),繼續加熱至116℃回流反應4h,待反應完畢冷卻至30℃以下,再加入去離子水127.0kg攪拌30min,靜置1h,分出有機層,經干燥、濃縮后得油狀物,再加入丙酮169.0kg攪拌,用濃鹽酸調節pH值為3~4,析出大量晶體,經冷凍繼續析晶12h,離心甩濾、干燥得53.0kg白色固體即為鹽酸丁卡因,收率為85.07%,HPLC純度為99.34%
[1] 鹽酸丁卡因的合成工藝改進
[2] 醫師案頭用藥參考
[3] 鹽酸丁卡因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