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夏日將至,蚊蟲滋生,不少人外出是擔心被蚊蟲叮咬。蚊蟲叮咬后容易出現劇烈瘙癢的丘疹性蕁麻疹,影響正常生活。此外,蚊蟲還有傳播多種傳染病的風險,如登革熱。
此前已經討論過蚊子叮咬的偏好人群及基本的防護措施,見蚊子最愛叮咬哪些人?該怎么預防?市面上防蚊產品眾多,大眾常選用各種天然植物防蚊劑、驅蚊手環、超聲波電子驅蚊裝置,其實均無明顯驅蚊效果。
本文重點討論安全有效的驅蚊產品——避蚊胺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避蚊胺(diethyltoluamide)簡稱DEET,又稱為N,N-二乙基間甲苯甲酰胺。DEET最早發明于二戰期間,由美國農業部開發,1946年美軍投入使用,1957年在美國注冊供公眾使用,自1965年以來一直作為個人驅蚊劑在市場上銷售。
將近有70多年的研究表明避蚊胺對多種蚊蟲(蚊子、蒼蠅、跳蚤、恙螨、蠓等)有驅避作用,能有效防止蚊蟲叮咬。不過對蜜蜂、紅火蟻、蜘蛛等自衛性本能的叮咬無效,因為它們與吸血節肢動物不同,想要阻止它們這種極端行為除非使用殺蟲劑或電蚊拍等手段。
DEET的作用機制仍不甚明確,最早認為是依靠發揮威懾性氣味使吸血昆蟲嗅到后產生抗拒而忌避靠近人體,達到預防叮咬的作用。
然而研究發現DEET能抑制蚊蟲對乳酸和1-辛烯-3-醇化合物等人體汗液主要成分的電生理反應,掩蓋或封閉蚊蟲的嗅覺系統,阻止對合適獵物的識別。
再后來,又發現DEET直接作用于蚊蟲觸角上的特殊嗅覺神經元,產生驅避作用,并不抑制蚊蟲對乳酸、CO2和1-辛烯-3-醇等化學物質的感知。
最新研究還發現DEET與某些分子靶標的結合是識別外界物質第一步生化反應,但這些發現需要經后續驗證。
避蚊胺驅蚊效果:一只手涂了避蚊胺,另一只手未涂(圖源:viralinspiral.com,攝影:Gary Clark)
避蚊胺總體安全性很高,毒性較小,現有研究認為避蚊胺無致癌、致畸和影響發育等作用。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正常使用避蚊胺(與未妊娠成人等同),以避免蚊蟲叮咬并減少感染傳染病的風險。與此同時,美國兒科學會(AAP)建議2月齡以上嬰兒使用10%~30%的避蚊胺,此濃度安全有效。2月齡以下的嬰兒不宜使用。
市面上避蚊胺的含量在5%~99%之間,研究發現含量10%~30%的驅蚊效果相似。不過不同濃度避蚊胺的有效時間不同。10%的提供約2小時的保護時間,而24%的可提供達5小時的保護時間。還有游泳、出汗、擦拭和淋雨等情況可縮短避蚊胺的保護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可選擇濃度較高的避蚊胺。
需要注意的是,30%以上的避蚊胺并不能顯著增加保護時間,反而有可能出現皮疹、水皰等皮膚黏膜刺激癥狀,也可能具有潛在的神經毒性。
避蚊胺應用于暴露的皮膚和衣物上。為了不噴入眼睛,建議先涂在手掌,用手揉搓后再薄薄地抹在面部。使用后要將手洗干凈,防止誤食攝入和揉眼接觸。如果不小心噴入眼睛,要用清水慢慢沖洗5~10分鐘,佩戴有隱形眼鏡的,需要清洗5分鐘后馬上取出。
不需要每天頻繁使用避蚊胺,建議超過2個月的嬰幼兒,每天使用次數不要超過1次。
避蚊胺不宜用于有傷口或皮膚破損處(如濕疹)。也不宜在密閉環境下使用,因為有呼吸道吸入風險。使用時必須遠離明火、吸煙和高溫熱源。
如果同時使用防曬霜和避蚊胺,應先使用防曬霜,再使用避蚊胺,且不應該使用兩者混合的產品,會增加接觸過量避蚊胺的風險。當不再需要使用避蚊胺時,應用肥皂和水沖洗有涂過的皮膚。
由于避蚊胺也是一種塑化劑,它可能一定程度損壞蚊帳、人工合成纖維、皮革、塑料眼鏡框架及手表,但不損害棉花、羊毛等天然纖維。日常需要適當做好相關產品的防護。
除了避蚊胺之外,也有其他驅蚊劑會有不同程度的驅蚊效果,例如派卡瑞丁(羥乙基哌啶羧酸異丁酯)、避蚊酯(伊默寧)、甲氧芐氟菊酯、甲基壬基甲酮和檸檬桉葉油等。
目前認為避蚊胺仍是驅蚊劑中的最優選擇,堪稱防御蚊蟲的「金鐘罩」,讓人猶如練就了護體神功,蚊蟲無從攻擊而絲毫無損…
[1] Uptodate. Prevention of arthropod and insect bites: Repellents and other measures.
[2] John-Paul Mutebi. John E.?Gimnig. Mosquitoes. ticks & other arthropod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3] Español. Choosing an insect repellent for your child.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