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背景及概述】[1][2]
對磁共振造影劑的發現始于 X 射線發現的第二年,最初的造影劑時亞硝酸鉍等眾多重金屬類的造影劑,但是這一類造影劑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對身體的毒害性隨著推廣被發現。后來發展到第二代造影劑——碘造影劑,此類造影劑對神經毒害較大。后來問世的以釓雙胺為代表的第三類造影劑具有毒性小,成像效果好的優點。造影劑的研究、生產以及臨床上的應用,如同其它任何事物的發展規律一樣,經歷了由初級到高級,從簡單到日益完善,由毒副作用較大到逐漸減少,造影效果與應用范圍越來越好,越來越廣泛的過程。隨著人們對磁共振造影劑的認識越來越深刻,發展低毒性的造影劑時未來的趨勢。因此磁共振造影劑的發展前景應是毒性更小,圖像更清晰,在人體內停留合適的時間,給磁共振成像留出足夠多的時間,同時檢測完成后及時地排出體外,磁共振造影劑比 X 射線更小的毒害性在醫療實踐中迅速推廣,可以預見的是,在不遠的將來磁共振造影劑將在疾病診斷和治療中以其低毒性和準確性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磁共振造影劑釓雙胺是一種金屬釓的配合物,臨床上將其注射液用于頭部和脊髓核磁共振成像。
釓雙胺是比離子型磁共振造影劑安全性更高的新一代產品,其非離子性結構明顯地減少了溶液內部的粒子數量,對體液的平衡滲透壓影響非常小。同時,釓雙胺相對較低的粘稠度減少了給護理人員帶來的麻煩,使其更容易推注進人體內。此外,釓雙胺首創了用酰胺基取代部分羧基,既保證了產品非離子型溶液的特性又降低了羧基的毒性。其具有安全系數高,副作用率低的優點。
【藥理作用】[3]
本品是非離子型順磁性水溶性造影劑。注射后釓雙胺很快分布到細胞外液,其分布量與細胞外液中水量相等。其分布半衰期為4分鐘,排泄半衰期約為70分鐘。釓雙胺通過腎小球濾過而經腎臟排泄。
【藥代動力學[4]
本品注射后,很快分布到細胞外液,其分布量與細胞外液中水量相等。分布半衰期為4分鐘,排泄半衰期約為70分鐘。腎功能不全者(GFR<30ml/min) 排泄半衰期延長與GFR值成反比。本品通過腎小球濾過而經腎臟排泄。對腎功能正常的患者,注射本品4小時后,約有 85%的注射量通過尿液排泄。靜注24小時,有95%~98%的注射量被排泄。本品的腎清除率和總清除率幾乎相同,與其他主要經腎小球濾過、排泄的藥物相似。注射0.1~0.3mmol/kg時未見與劑量有關的藥代動力學變化。本品無代謝物測出,未觀察到與蛋白結合。
【適應癥[3]
適用于中樞神經(腦及脊髓)、腹、胸、盆腔及四肢等的磁共振成像。所需劑量必須一次靜注。為了保證注射完全,可用NS沖洗靜注用導管。
【規格】[4]
無色透明液體,濃度:0.05 mmol/ml,5 ml/瓶、10 ml/瓶、 15ml/瓶。
【用法用量】[3]
成人劑量:體重100kg以內推薦0.1mmol/kg(相當于0.2ml/kg)或0.3mmol/kg(相當于0.6ml/kg)。體重100kg以上者,通常用20~60ml即可。
6個月以上兒童:推薦劑量為0.1mmol/kg(相當于0.2ml/kg)。一般增強持續時間為45分鐘。
【不良反應】[3]
不良反應大多短暫、輕微。偶于注射部位有不適,伴熱、冷、脹及痛感。頭暈、惡心、頭痛、嗅覺和味覺減退、嘔吐、瞌睡、感覺異常、視覺障礙、腹瀉、焦慮、呼吸困難、胸痛、心動過速、震顫、關節痛或過敏樣癥狀如蕁麻疹、皮膚瘙癢或喉部刺激等均罕見。可能發生過敏反應。
【注意事項】[3]
對釓雙胺或其成分過敏的病人禁用。釓雙胺比色(絡合)法影響血清鈣測定,對其他電解質測定也有影響,因此建議使用釓雙胺后12~24小時內不作上述測定。嚴重腎功能不全者(GFR<10ml/min)、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給藥前、后至少24小時內不應授乳。不能直接與其他藥物混合使用。
【制備】[1]
方法1:用乙腈做溶劑,乙酸酐為脫水劑,吡啶為縛酸劑,在55~60 ℃下反應18 h。
方法2:這種方法使用DTPA與淀粉納米粒,次磷酸鈉混合,140 ℃攪拌4 h。后過濾,水洗得到二乙基三胺五乙酸二酐。
方法3:氯化釓與二乙三胺基五乙酸二甲酰胺在酸性條件下進行絡合。最后調節pH至中性。通過重結晶得到最終產物。
【主要參考資料】
[1] 金志輝.釓雙胺和門冬酰胺的合成工藝研究.青島科技大學,2017
[2] 潘文進, 嚴建春. 磁共振對比劑釓雙胺的臨床應用效果分析[J]. 收藏, 2017, 13: 107.
[3] 臨床用藥速查手冊
[4] 實用藥物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