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唑蟲酰胺,英文通用名:Tolfenpyrad,中文化學名:N-[4-(4-甲基苯氧基)芐基]-1-甲基-3-乙基-4-氯-5-吡唑甲酰胺,英文化學名:4-chloro-3-ethyl-1-methyl-N-{[4-(4-methylphenoxy)-phenyl]-1H-pyrazole-5-carboxamide},是由 日本三菱化學公司于1988年開發的新型吡唑酰胺類殺蟲、殺螨劑,試驗代號:OMI-88。
- 外觀:類白色固體粉末;
- 密度:1.18 g/cm3 (25℃);
- 熔點:87.8-88.2℃;
- 蒸汽壓(25℃):5×10-4mPa
- 溶解度(25℃):水中0.087 mg/L,正己烷7.41 g/L,甲苯366 g/L,甲醇59.6 g/L,丙酮368 g/L,乙酸乙酯339 g/L;
- 分配系數(正辛醇/水)(25℃):log Pow 5.61。穩定性:水中穩定5d(pH4-9,50℃)。
唑蟲酰胺為新型吡唑酰胺類殺蟲殺螨劑,具有高效、殺蟲譜廣、應用范圍大、速效等特點。于1996年在日本開始試驗,2002年4月獲得登記,2004年開始在中國進行蔬菜和果樹的大田藥效試驗,經各種生物藥效試驗、安全性試驗確認了該藥的高效性和安全性。美國專利US5039693 已于 2008 年到期。
唑蟲酰胺為新型吡唑酰胺類殺蟲殺螨劑,毒性中等,具有觸殺作用,并兼具殺卵、抑食、抑制產卵作用,殺蟲譜廣、應用范圍大,對鱗翅目、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雙翅目、纓翅目害蟲及螨類均有效,廣泛用于蔬菜、果樹、花卉、茶葉等作物的害蟲防治,尤其是對鱗翅目小菜蛾、纓翅目薊馬等害蟲有特效。經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唑蟲酰胺15%乳油對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茄子薊馬有較好的防效。于害蟲卵孵化盛期至低齡若蟲發生期間噴霧施藥,有較好的速效性,且持效期可達10d左右。根據害蟲發生嚴重程度,每次施藥間隔在 7~15d 之間。
唑蟲酰胺的作用機理為阻礙昆蟲體內的氧化磷酸化作用,使線粒體的代謝系統中的電子傳達系統復合體 I失效,從而使電子傳達受到阻礙,使昆蟲不能提供、貯存能量而死亡。
4.1 中國登記信息(紅色為已失效登記):
4.2 歐盟登記信息:
4.3 美國登記信息:
專利后期產品,略。
作者查閱國內外的相關文獻,結合原藥樣品分析結果,認為最具工業化價值的合成路線如下:
BioGuide通過對客戶贈與的唑蟲酰胺大生產原藥樣品采用液質聯用進行分析后發現,該原藥歸一含量已經大于99%,大于0.1%的雜質僅有2個,其色譜圖及唑蟲酰胺質譜圖如下:
通過解析原藥分析的質譜數據后,發現樣品中含有的可能雜質如下:
(1)氯化反應時,吡唑環上未被氯代,并參與后續反應產生的雜質;
(2)氯化反應副產物并參與后續反應產生的雜質;
(3)芐胺過度酰化產生的雜質
(4)鄰氯苯腈參與反應后產生的雜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