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伐昔洛韋是阿昔洛韋的L-纈氨酰酯前藥。阿昔洛韋是天然核苷的無環類似物,被發現具有高抗病毒活性。阿昔洛韋廣泛用于治療與預防人類病毒感染,尤其是皰疹族病毒引起的感染,參見Goodman和Gilman的ThePharmacologicalBasisofTherapeutics1193-1198(第9版,1996)。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已批準伐昔洛韋用于治療帶狀皰疹和生殖皰疹。
鹽酸伐昔洛韋是市售的,對于口服給藥,給予伐昔洛韋而非阿昔洛韋則是更有利的;因為不但在動物中而且在人中,由胃腸道吸收的阿昔洛韋很少。比較起來,伐昔洛韋在口服后,迅速被胃腸道吸收。
鹽酸伐昔洛韋是阿昔洛韋的前體藥物,口服后吸收迅速并在體內很快轉化為阿昔洛韋,其抗病毒作用為阿昔洛韋所發揮,藥物被磷酸化成活化型無環鳥苷三磷酸酯,與脫氧核苷競爭病毒胸腺嘧啶激酶或細胞激酶,與脫氧鳥嘌呤三磷酸酯競爭病毒DNA多聚酶,從而抑制了病毒DNA合成,顯示抗病毒作用。此外,在口服給藥后,伐昔洛韋在健康成人體內被迅速轉化為阿昔洛韋。有人認為伐昔洛韋的轉化起因于第一關卡腸和肝臟由于酶促水解而代謝。
伐昔洛韋的化學名稱為1-纈氨酸,2-[(2-氨基-1,6-二氫-6-氧代-9H-嘌呤-9-基)甲氧基]乙酯。(CAS登記號124832-26-4)。伐昔洛韋目前以VALTREX商標在市場上銷售。伐昔洛韋的化學結構如結構式I所示:
結構式I
一種高效液相色譜測定伐昔洛韋含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準確稱取25mg待測樣品,置50ml量瓶中,加20ml甲醇溶解,然后用流動相A稀釋并定容,得到供試品溶液,供試品溶液配制兩組,即供試品溶液1和供試品溶液2,同時做空白試驗;
2)準確稱取25mg對照品,置50ml量瓶中,加20ml甲醇溶解,然后用流動相A稀釋并定容,得到對照品溶液,對照品溶液配制兩組,即對照品溶液1和對照品溶液2;
3)采用高效液相色譜分別對供試品溶液和對照品溶液進行檢測,檢測條件為:
色譜柱:C18柱;
柱溫:25℃;
檢測波長:251nm。
流動相:
流動相A0.01mol/L的磷酸二氫鉀溶液與甲醇的混合溶液,體積比為80:20;
流動相B0.01mol/L的磷酸二氫鉀溶液與甲醇的混合溶液,體積比為25:75;
具體梯度洗脫參數見表1:
表1
理論塔板數根據供試品進行計算,不低于5000。
按照上述條件,分別對供試品溶液和對照品溶液進行檢測,進樣量為20μl,調節色譜系統及檢測靈敏度,記錄色譜圖,每種溶液分別進樣2次,其中供試品溶液1的色譜圖如圖1-2所示,供試品溶液2的色譜圖如圖3-4所示,對照品溶液1的色譜圖如圖5-6所示,對照品溶液2的色譜圖如圖7-8所示,空白溶液的色譜圖如圖9所示,最后按外標法以峰面積計算,得到供試品中伐昔洛韋含量。
具體計算公式是:
伐昔洛韋含量=(對照品質量*供試品峰面積)/(對照品峰面積*供試品質量)
該實施例中,對照品質量1為:24.8mg,對照品質量2為:24.5mg,供試品質量1為25.6mg,供試品質量2為25.1mg,對照品峰面積1為17324.7,17320.8,對照品峰面積2為17113.7,17105.0;供試品峰面積1為17486.9,17487.7,供試品峰面積2為17059.6,17069.7;
每組計算伐昔洛韋含量,最后計算平均值和標準偏差;伐昔洛韋含量平均值為97.5%。RSD為0.27%。
將N-t-BOC-L-纈氨酸(2.9g,13.2mmol)、阿昔洛韋(2.3g,10mmol)、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3.0g,15mmol)、4-(二甲氨基)吡啶(0.2g,1.6mmol)和三乙胺(1.4g,13.9mmol)在二甲基甲酰胺(15ml)中的懸浮液在約0℃下攪拌約4小時,然后在室溫下攪拌過夜。向該反應混合物中加入追加量的N-t-BOC-L-纈氨酸(0.3g,1.36mmol)和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0.3g,1.5mmol),然后繼續攪拌過夜。把0.3N鹽酸溶液(53ml)在約0℃下加入到澄清溶液中,得到白色沉淀,然后將所得懸浮液在約0℃下攪拌約1小時。濾出沉淀并減壓干燥,得到N-t-BOC-伐昔洛韋(4.1g,97%),經HPLC測定,其純度為98.2%。
向溶于水(22ml)的N-t-BOC-伐昔洛韋(9.0g,21mmol)懸浮液中滴加12N鹽酸溶液(8ml,96mmol),然后將其在室溫下攪拌約3.5小時,在這段時間內,該懸浮液消失而形成混濁溶液。把該溶液冷卻至約0℃,將其與異丙醇(500ml)混合,此后,形成沉淀。將所得懸浮液在約0℃下攪拌約1小時,然后在約4℃下保持過夜。濾出白色沉淀并于約40-50℃減壓干燥至恒重,得到鹽酸伐昔洛韋(7.0g,92%),經HPLC測定,其純度為97.9%。
將鹽酸伐昔洛韋(2.0g)與乙醇(100ml)一起在回流條件下研磨約1小時,然后冷卻至室溫。濾出白色沉淀并于約40-50℃減壓干燥至恒重,得到鹽酸伐昔洛韋(1.3g,65%),經HPLC測定,其純度為99.27%。
在約20-25℃,向溶于水(22ml)的N-t-BOC-伐昔洛韋(9.0g,21mmol,1當量)漿液中滴加12N鹽酸溶液(8.0ml,96mmol,4.6當量),然后在同樣的溫度下攪拌約3.5小時。在這段時間內,所得漿液消失而形成油狀溶液。在約0-5℃,向攪拌的溶液中加入異丙醇(500ml)。將所得懸浮液在同樣的溫度下攪拌過夜。濾出沉淀固體并于約20-30℃減壓干燥至恒重,得到鹽酸伐昔洛韋(7.0g,92%),經HPLC測定,其純度為97.93%;二環己基脲<0.1%,而未反應的N-t-BOC-纈氨酸在約0.1%和0.2%之間(通過薄層色譜(TLC)估計)。
將鹽酸伐昔洛韋(2.0g)與乙醇(100ml)一起在回流條件下攪拌約1小時,然后在室溫下攪拌約30分鐘。將該懸浮液過濾并于約40℃減壓干燥,得到伐昔洛韋(1.3g,65%),經HPLC測定,其純度為99.27%。
[1]王麗, & 何柱裕. (2007). 伐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52例臨床觀察. 山東醫藥, 47(25), 51-51.
[2]葉興東, & 張錫寶. (2007). 阿昔洛韋和伐昔洛韋的臨床應用及其安全性研究進展.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3(8), 705-707.
[3]鄭桂香, 張玉, & 余蘭. (2013). 伐昔洛韋聯合干擾素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觀察. 廣東醫學, 34(23), 3660-3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