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色综合资源,亚洲、欧美、都市、激情、校园、乱伦,憨豆网现在改名叫啥,一级黄色日逼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CAS號數據庫 > 123-75-1 > 123-75-1 / 含吡咯烷生物堿中草藥的肝毒性及其檢測方法

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123-75-1 / 含吡咯烷生物堿中草藥的肝毒性及其檢測方法

概述

中草藥引致肝損傷是當代藥物不良反應監測 中特別值得關注的問題[1]。然而,由于中草藥成分 繁多且復雜,一般難以開展中草藥毒性標志成分的 檢測研究。分析眾多的中草藥毒性成分研究現狀, 目前主要明確吡咯烷生物堿(PA)是導致肝小靜脈 閉塞病(HVOD)的重要的植物性肝毒性成分[2]。 如果能從這類比較明確的草藥肝毒性成分研究入 手,有助于深入闡明中草藥的毒性及其現代檢測方 法,促進我國中草藥肝毒性鑒定研究走向國際前沿。

含PA中草藥的肝毒性

PA致肝毒性的機制

PA廣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多種植物群中,據統 計大約3%的有花植物(共約6 000余種)含有PA, 主要分布于紫草科、菊科、豆科、蘭科等。PA多數 由具有雙稠吡咯啶環的氨基醇(裂堿)和有機酸(裂 酸)兩部分縮合形成。在雙稠吡咯啶環的1,2位為 雙鍵的PA,具有肝臟毒性,如野百合堿和千里光 堿。迄今為止已從植物中分離出120余種具有肝毒 性的PA,是目前已知的最重要的植物性肝毒性成 分之一[2|。

攝入含有PA的中草藥后,吡咯類生物堿可通 過兩條代謝途徑在肝臟代謝:一條是通過混合功能 氧化酶系統形成N一氧化物,另一條是通過細胞色素 P450的脫氫作用形成脫氫生物堿或吡咯類物質。 PA本身及其常規水解產物對機體并無毒性,但當 其到達肝臟后。在細胞色素P450的催化下,首先被 氧化為不穩定的脫氫吡咯烷生物堿(DHP),DHP 可進一步被水解為脫氫裂堿(DHN)。DHP和 DHN具有很強的親電性,能與肝臟中的大分子如 DNA/RNA等結合而影響蛋白質合成與細胞分裂, 二者可與谷胱甘肽(GSH)或半胱氨酸反應形成毒 性較弱或無毒的產物。當GSH含量減少時,毒性 物質形成增加,從而導致細胞受損[3]。肝小葉第Ⅲ 帶肝細胞含有豐富的細胞色素P450,但GSH含量 較低,該區帶的竇狀隙內皮細胞(SEC)的GSH含量 則更低,由此決定了第Ⅲ帶SEC及其肝細胞容易受 到有毒物質的損傷H]。有研究發現,屬于PA類的 野百合堿在肝臟通過細胞色素P450代謝成烷化劑 脫氫野百合堿后,抑制了呼吸鏈復合體I中NADH 脫氫酶的活性,從而引起動物和人的肝臟損傷,該 機制可能與半胱氨酸巰基被代謝產物修飾而引起 的呼吸鏈復合體I構象的改變有關。

PA的實驗檢測方法研究現狀

目前已有的含PA中草藥肝毒性的檢測方法包 括體外和體內兩種途徑。體外途徑是從可疑的致 毒性草藥中提取總生物堿,再應用液相色譜一質譜 (HPLC/MS)聯用等色譜分析方法,測定是否含有PA成分,以期為HVOD診斷提供間接診斷依 據[7]。體內途徑是通過檢測患者的血液或尿液等生 物樣本,應用色譜分析方法分析鑒定血樣中的PA 成分及其含量。

在分析PA體內代謝過程中發現,經過肝臟細 胞色素P450代謝生成的DHP和DHN也進入血液 循環,與血漿蛋白半胱氨酸殘基的巰基結合。由 于與血漿蛋白結合后可使PA代謝物體內半衰期明 顯延長,因此若能發現與PA代謝物作用后的特異 性血漿蛋白改變,則有可能作為檢測含PA草藥肝 毒性的理想檢測標志。近期研究報道[1 5|,將馬血液 與PA活性成分野百合堿體外處理后,經蛋白質組 學方法全景式分析發現,馬血清蛋白譜中出現一種 高分子量的蛋白質聚合物;再經質譜法分析以及免 疫印跡法(western blotting)檢測,確認其主要成分 為纖維蛋白原、血清白蛋白和轉鐵蛋白,它們與PA 代謝產物交叉結合,形成了高分子量蛋白質聚合 物。檢測這種存在于血液中的高分子量蛋白質聚 合物,有可能作為馬食用含PA植物的標志性證據。 因此認為,在嚙齒類動物以及人體相關疾病狀態 中,PA也可以改變血漿蛋白的結合狀態,采用蛋白 質組學全景式分析等技術手段,有可能尋找發現其 特異性結構變化,以期作為檢測PA的體內生化標 志物。

結語與展望

在我國中草藥使用廣泛,其肝毒性問題愈發突 出。目前已明確PA是導致HVOD的重要的植物 性肝毒性成分。HVOD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影像 學檢查雖可提供重要參考信息,但確診主要依靠肝 穿刺活檢。由于患者一般難以接受肝臟活檢,因此 需要建立和完善鑒定PA體外和體內檢測方法,以 期達到理想的無創傷性檢測目的。 體外檢測中,判定可疑藥物是否含有PA成分, 可以通過各種色譜法、色譜一質譜聯用法等方法進行 分析,技術手段已日趨成熟。體內檢測中,蛋白質 組學研究方法更具發展前景。借鑒國外報道的馬 血液經PA體外處理后的蛋白質組學分析結果,若 能確定與HVOD相關的血漿蛋白質成分結構變化 和(或)表達差異點,則可以為建立敏感、準確的肝 毒性PA體內檢測技術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Seeff LB.Herbal hepatotoxicity.Clin Liver Dis,2007,1 1:577— 596.

2 Zuckerman M,Steenkamp V,Stewart MJ.Hepatic venc-occlu— sire disease as a result of a traditional remedy:confirmation of toxic pyrrolizidine alkaloids as the cause。using an in vitro tech— nique.J Clin Pathol,2002,55:676-679.

3 DeLeve LD,Wang X。Kuhlenkamp JF,et a1.Toxicity of aza— thioprine and monocrotaline in murine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and hepatocytes:the role of glutathione and relevance to hepatic venooclusive disease.Hepatology,1996,23:589-599.

4 Valia DC.Budd—Chiari syndrome and venc-occlusive disease/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Gut,2008,57:1469-1478.

5 Mingatto FE,Dorta DJ。dos Santos AB。et a1.Dehydromono— crotaline inhibits mitochondrial complex I.A potential mecha— nism accounting for hepatotoxicity of monocrotaline.Toxicon, 2007,50:724-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