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碳青霉烯類抗生素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結構全新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它對革蘭氏陰性和革蘭氏陽性菌、需氧菌和厭氧菌等均具有超廣譜強效抗菌作用,并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于治療未知病原體引起的重癥感染。比阿培南(biapenem,L-627)是日本Lederle公司開發的新型1β-甲基碳青霉烯類抗生素,化學名稱為(1R,5S,6S)-2-[(6,7-二氫-5H-吡唑[1,2-a][1,2,4]三唑離子-6-基)]-硫-6-[(R)-1-羥乙基]-1-甲基碳青霉-2-烯-3-羧酸。與已上市的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相比較,1β-甲基的引入使比阿培南對腎脫氫肽酶(DHP-I)穩定,無須和DHP-I抑制劑聯合用藥;2位側鏈上的三唑正離子結構使它具有良好的外膜滲透性。比阿培南已成為新一代抗菌譜廣、藥物動力學特性優良并對DHP-I穩定的碳青霉烯類抗生素,2002年3月已經在日本上市。
比阿培南對革蘭陰性(G-)菌及革蘭陽性(G+)菌具有廣譜而優異的抗菌效果,全世界范圍內已經對6000多株臨床分離菌株進行了比阿培南、美羅培南和亞胺培南的敏感性測試,90%以上的致病菌對比阿培南敏感。眾多研究表明,比阿培南對G-菌具有良好的體外抗菌活性臨床分離850株G-致病菌,其MIC90范圍是0.03~3.13mg·L-1,其中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卡他莫拉菌、奇異變形菌和弗氏檸檬酸桿菌對本品高度敏感。對G-菌作用優于美羅培南和亞胺培南,亦優于頭孢吡肟、頭孢他啶、頭孢哌酮/舒巴坦和環丙沙星。目前G-桿菌是醫院感染的主要病原體,非發酵菌已經成為常見的病原體,在重癥監護病房(ICU)尤為如此。有研究顯示,比阿培南對非發酵菌的體外抗菌活性與美羅培南相當,可作為非發酵菌感染的選用藥物。研究顯示,試驗共分離出致病菌133株,對比阿培南、亞胺培南、頭孢克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分別為89.71%,98.55%,56.25%,75%和85.29%。藥敏結果顯示,比阿培南的敏感率與亞胺培南相當(P>0.05),高于頭孢克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P<0.01)。
靜脈注射比阿培南后的血藥濃度-時間曲線符合二房室開放模型,藥物靜脈滴注30min達峰值,穩態表觀分布容積大說明該藥在體內分布較廣,體內消除半衰期短。健康志愿者單次靜脈滴注本品20,40,80,150,300和600mg,Cmax和AUC呈劑量依賴性,t1/2為(1.3±0.8)h;12h內原藥回收率為(63.1±2.7)%;多次給藥(300和600mg,iv,bid)未發現血漿有蓄積;僅有1名受試者在多次給藥時,發現輕度的轉氨酶升高。藥動學結果顯示,臨床用藥要根據年齡、癥狀適量增減劑量;對高齡者要注意用藥量和給藥間隔。研究顯示,單次用藥劑量分別為150,300及600mg時,血漿中比阿培南的Cmax和AUC與劑量存在劑量相關性,Cmax、AUC0-t及AUC0-∞與給藥劑量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996,1.0000及0.9999,Cmax、AUC0-t及AUC0-∞隨劑量增大而增加,顯示良好的線性藥動學特征。
國外文獻報道,最為常見的不良反應為皮疹/皮膚搔癢、惡心、嘔吐以及腹瀉等。在2348個病例中,有64例(2.7%)出現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皮疹(1.0%)、腹瀉(0.7%)等。在2287個病例中,有304例(13.3%)的522個臨床檢測指標異常,主要表現為ALT(GPT)上升(144例,6.3%)、AST(GOT)上升(93例,4.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77例,3.4%)等。本品嚴重不良反應包括:
(1)休克(<0.1%)、過敏;
(2)間質性肺炎(0.1%~5%),PIE綜合癥;
(3)偽膜性結腸炎等嚴重腸炎;
(4)肌痙攣、精神障礙;
(5)肝功能損傷、黃疸;
(6)急性腎功能不全;
(1)對碳青霉烯類、青霉素類及頭孢類抗生素藥物過敏者慎用;
(2)本人或直系親屬有易誘發支氣管哮喘、皮疹、蕁麻疹等癥狀的過敏性體質者慎用;
(3)嚴重的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4)老年患者慎用;
(5)進食困難及全身狀況惡化者,可能會出現維生素K缺乏癥狀,應注意觀察;
(6)有癲癇史者及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慎用;
(7)用班氏試劑、斐林試劑進行試紙反應和臨床尿糖檢測,均有可能出現假陽性結果;
(8)Kveimtest試驗中有可能呈現陽性結果。
將MAP16g和比阿培南側鏈6.5g加入到反應瓶中,加入90ml乙腈、25ml丙酮和15mlDMF,0度下加入N,N-二異丙基乙胺7.1g,待有晶體析出,養晶1h,抽濾,濾餅加入150ml二氯甲烷中攪洗1h,抽濾,干燥;濾餅加入50ml、50%乙腈水溶液,溫控25℃溶解30min,抽濾去除不溶物,再用10ml、50%乙腈水溶液洗滌;取乙腈水溶液于30℃水浴蒸餾去除乙腈,再加入180ml丙酮結晶,大量白色晶體析出,養晶30min,降溫至0℃養晶30min,抽濾,干燥,得比阿培南對接物11.8g,白色;配置0.30NpH為5.5EDTA-NaOH溶液150ml*2,溫控27℃加入5.9g*2(分兩小批用不同鋅粉投料)白色比阿培南對接物,各加入F20100120批鋅粉35.8g和F20100208批鋅粉25.3g;反應結束即抽濾,微量水洗滌,過柱SP207樹脂吸附,350ml純化水洗柱后,5%IPA溶液解析,流出液150ml后開始收集,至無比阿培南結束;加入收集液5倍體積的無水乙醇結晶,降溫至0℃度養晶1h,抽濾,干燥得比阿培南2.95g*2;純度99.3%、99.4%摩爾收率74.47%。
[1]李浩,劉浚.新型1β-甲基碳青霉烯類抗生素比阿培南[J].國外醫藥(抗生素分冊),2003(06):261-264+291.
[2]杜曉明,姜繼國,穆曉攀.新一代碳青霉烯類抗菌藥比阿培南[J].中國藥師,2014,17(07):1234-1236.
[3]注射用比阿培南說明書
[4]CN201510700820.6一種高純度比阿培南的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