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脫髓鞘性視神經炎(DON)泛指視神經的炎性脫髓鞘病變,可引起急性或亞急性視力下降,是青壯年視力喪失的主要因素之一。DON的全球發病率為1.0/10萬~5.36/10萬,男女比約為1∶3。DON根據病因分型可分為特發性脫髓鞘性視神經炎(IDON)、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NMOSD)相關性視神經炎(NMOSD-ON)、髓鞘少突膠質細胞糖蛋白(MOG)抗體相關視神經炎(MOG-ON)、以及其他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相關性視神經炎。相較于IDON,NMOSD-ON和MOG-ON經常出現更嚴重的視力喪失,尤其值得關注。
DON的治療主張采用針對病因的治療,最大程度挽救視功能同時,防止或減輕、延緩進一步發生神經系統損害。應首先明確DON診斷,隨之盡可能明確病變的性質和原因,從而選擇相應針對性治療,具體可分為急性期治療和緩解期治療。急性期治療以減輕急性期癥狀、縮短病程、改善殘疾程度和防治并發癥為主。主要藥物及療法包括大劑量糖皮質激素靜脈輸注、靜脈注射大劑量免疫球蛋白、血漿置換、免疫吸附治療。免疫抑制劑是DON緩解期治療的重要手段,主要用于降低DON患者的復發率。
NMOSD在亞洲國家比歐美更高發,NMOSD在歐美人群的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中僅占1%~2%,而在亞洲人群中的比例可達到24%~48%。嚴重的視神經炎(ON)是NMOSD臨床上的重要特征表現,研究表明,約半數NMOSD患者以ON為首發表現。NMOSD-ON作為我國中青年DON患者中最常見的視神經病變,在14億人口中的發病率和患病率不容忽視。本病常于青壯年起病,女性居多,復發率及致殘率高,5年復發率高達80%,近半數患者發生單眼盲,給家庭及社會帶來巨大負擔。因此,降低NMOSD-ON的復發頻率對改善預后至關重要。
嗎替麥考酚酯(MMF)通過在肝臟內代謝生成免疫活性產物霉酚酸,抑制淋巴細胞嘌呤從頭合成途徑中次黃嘌呤單核苷酸脫氫酶,使細胞內鳥苷酸池耗竭,高度選擇性干擾T、B淋巴細胞DNA和RNA合成,特異性抑制淋巴細胞增生以及抗體生成。由此可見,MMF具有抑制T、B淋巴細胞增殖作用,減少AQP4-IgG抗體產生,理論上可抑制NMOSD復發,且減少對肝、腎、骨髓等器官損害。
一項多中心開放前瞻性RCT研究納入了華南地區90名使用MMF治療NMOSD的患者,分析MMF的療效和安全性。結果顯示中位年復發率從治療前的1.02降至治療后的0(P < 0.0001),擴展殘疾狀態量表(EDSS)評分從4降至3(P < 0.0001)。治療90天后,EDSS評分顯著降低(P = 0.038)。由此可見,MMF可顯著降低華南地區NMOSD的年復發率和殘疾率。另有一項日本回顧性研究納入了11例使用MMF在內的免疫抑制劑治療的NMOSD-ON或MOG-ON患者,結果顯示MMF等免疫抑制劑治療可降低NMOSD-ON或MOG-ON的復發率而不會出現嚴重的不良事件和視力惡化。
因此,《中國脫髓鞘性視神經炎診斷和治療循證指南(2021年)》、《視神經炎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2014年)》、《中國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16)》等權威指南均推薦MMF用于成人和兒童NMOSD-ON的一線免疫抑制治療。
MOG抗體疾?。∕OGAD)可見于所有年齡段,中位發病年齡為30多歲,女性比男性(1.1:1)發病率稍高。研究顯示44%-83%的MOGAD患者呈復發模式,視神經病變患者更常見。復發對殘疾的影響結局不一:一些研究顯示單相和復發病程之間無差異,而另一些研究顯示復發頻率與殘疾程度正相關。ON是MOGAD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在成年患者中視神經累及率可高達90%。MOG-ON患者常訴有比較明顯的眼痛或眼球轉動痛,常合并眼眶痛;急性期出現單眼或雙眼視力急劇下降、視野缺損、色覺改變以及對比敏感度下降。發病部位可累及雙側視神經,特別是視神經前段,導致視盤水腫多見。MOG-ON常合并眼眶結締組織受累,導致視神經周圍炎。另外,MOG-ON患者視神經本身水腫明顯。而在其他類型ON,如IDON、NMOSD-ON,視神經水腫輕,且極少出現眼眶結締組織受累。MOG-ON的另一特點是復發率高,復發周期短,研究顯示,高達85%的MOG-ON可能為復發性疾病。因此,專家意見建議,如果視力恢復不佳或經歷多次發作的患者,在首次發作后應考慮長期免疫抑制治療。在最近對70名MOG-ON患者進行的一項回顧性多中心研究中,開始免疫抑制治療前的年復發率為1.6,免疫抑制后為0.3,表明免疫抑制治療可有效抑制復發。
預防復發是MOGAD緩解期治療的目標,MMF可有效降低MOGAD復發的風險,特別是當治療持續3個月以上時。一項在法國和西班牙進行的回顧性研究納入了125名年齡≥18歲的復發性MOGAD患者,探究免疫抑制劑維持治療對其預后的影響,結果顯示大多數患者在疾病發作后很快復發,并且復發與對長期殘疾的累積影響有關,復發主要發生在發病后的第一年內,復發頻率較高的患者在最后一次隨訪時表現出更嚴重的殘疾。這一事實表明,可能存在復發過程產生的累積效應,這是預防性治療需求的基礎,MMF使用與年復發率降低以及改善的殘疾結局顯著相關。另有一項回顧性分析收集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確診MOG-ON患者37例,比較小劑量激素及小劑量激素聯合MMF預防方案對MOG-ON復發率的影響。結果顯示小劑量激素聯合MMF年復發率從預防前的0.77次/年降至預防后的0次/年(P<0.05),表明小劑量激素聯合MMF方案有可能降低MOG-ON的復發率。
因此,《中國脫髓鞘性視神經炎診斷和治療循證指南(2021年)》建議復發性MOG-ON及MOG抗體持續陽性DON,建議行免疫抑制治療,免疫抑制劑MMF可降低復發率;建議兒童復發性MOG-ON首選MMF治療作為慢性期一線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預防復發是DON患者維持期治療的關鍵,MMF可有效降低DON的復發率,且安全性良好。成人推薦使用劑量為1500~3000mg/d,分2次口服;兒童推薦劑量500~750mg/m2體表面積,每天2次;建議從250mg、1或2次/d開始,每7d調整一次劑量,直至最終劑量,以提高患兒的耐受性。
[1] 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神經眼科學組, 蘭州大學循證醫學中心/世界衛生組織指南實施與知識轉化合作中心. 中國脫髓鞘性視神經炎診斷和治療循證指南(2021年)[J]. 中華眼科雜志, 2021, 57(03):171-186.
[2] 中國免疫學會神經免疫分會, 邱偉, 徐雁. 抗髓鞘少突膠質細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體相關疾病診斷和治療中國專家共識[J]. 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 2020年27卷2期, 86-95頁, ISTIC PKU CA, 2020.
[3] 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神經眼科學組. 視神經炎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2014年)[J]. 中華眼科雜志, 2014(6):5.
[4] Cobo-Calvo A, M Sepúlveda, Rollot F, et al. Evaluation of treatment response in adults with relapsing MOG-Ab-associated disease[J].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2019, 16(1).
[5] 中國免疫學會神經免疫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免疫學組,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神經免疫專業委員會. 中國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診斷與治療指南[J]. 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 2016, 23(003):155-166.
[6] Huang Q, Wang J, Zhou Y, et al. Low-Dose Mycophenolate Mofetil for Treatment of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in South China[J].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18, 9.
[7] Xie Lindan, Zhou Huanfen, Song Honglu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ies for 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antibody-associated optic neuritis: a cohort study.[J] .Br J Ophthalmol, 2021, undefined: undefined.
[8] Mori Sotaro, Kurimoto Takuji, Murai Yusuke et al. Efficacy for the Annual Relapse Rate after the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in Patients Associated with Anti-AQP4 or Anti-MOG Antibody-Positive Optic Neuritis[J]. J Ophthalmol, 2020, 2020: 8871146.
[9] 譚笑, 王玲, 張榆欣, 等. 髓鞘少突膠質細胞糖蛋白抗體相關視神經炎不同治療及預防方案效果分析[J]. 中華醫學雜志, 2020, 100(7):6.
[10] De Lott Lindsey B, Bennett Jeffrey L, Costello Fiona,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optic neuritis: a narrative review [J]. J Neurol,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