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吡嘧司特鉀系一種新型的肥大細胞膜穩定劑,能有效地抑制組胺,白三烯等過敏盡可能癥介質的釋放,抑制I型變態反應的發生,其作用顯著強于色甘酸鈉,曲尼司特,國外臨床口服給藥用于防治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炎,0.1%吡嘧司特鉀滴眼液用于防治過敏性結膜炎,均收到良好療效。
吡嘧司特鉀對CAMP具有非競爭性的抑制作用,并且對CAMP依賴的磷酸二酯酶的抑制作用比色甘酸鈉和曲尼司特均強。吡嘧司特鉀還可抑制支氣管周圍組織嗜酸細胞的增多和嗜中性白細胞產生過氧化物。本品能強效抑制細胞外鈣內流和細胞內鈣的釋放,能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升高細胞內cAMP水平,也能抑制花生四烯酸的釋放和代謝。對抗原-抗體反應引起的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的釋放都有抑制作用,減輕被動皮膚過敏反應和實驗性哮喘。
健康受試者單劑量口服吡嘧司特鉀后1~2h內達血漿峰值,4~5h自體內消除,血漿結合率96%。健康成人在兩餐之間口服吡嘧司特鉀單劑量2.5,5,10,20和40mg后吸收呈劑量依賴性。給藥后1~1.7h血漿達峰濃度,半衰期為4~5h。健康成人服用吡嘧司特鉀10mg,bid(早、午餐后服)連續3d,藥物最低血漿濃度從d2起達穩態,在人肺組織中維持在有效濃度。
健康成人在兩餐之間口服吡嘧司特鉀單劑量2.5,10和40mg,24h后尿藥排泄量達83.5%~87.7%。口服吡嘧司特鉀10mg,tid(餐后)共7d,d8后藥物的尿排泄率與口服吡嘧司特鉀單劑量后的尿排泄率相似,表明本品無蓄積作用。尿代謝主要為葡萄糖醛酸共軛化合物。在1d滴眼試驗中,以0.1%及0.5%的吡嘧司特鉀滴眼液對健康成年男性(5人)進行每次2滴,1日4次滴眼時,吡嘧司特鉀的血藥峰濃度(Cmax)和達峰時間(Tmax)分別(2.8±0.7)ng·mL-1和1.0h及(9.7±2.2)ng·mL-1和1.0h。另外,最終滴眼35h后血漿中吡嘧司特鉀濃度在可檢出限(1.0ng·mL-1)以下。在1周連續滴眼試驗中,以0.5%吡嘧司特鉀滴眼液對健康成年男性(6人)進行1日4次,1周連續滴眼時,d1和d7的血漿中藥物濃度變化相似,未見連續滴眼引起的蓄積。另外,最終滴眼35h后血漿中吡嘧司特鉀濃度在可檢出限(1.0ng·mL-1)以下。
臨床研究比較0.1%溴芬酸鈉和0.1%吡嘧司特鉀治療過敏性結膜炎的療效,發現22例季節性過敏性結膜炎患者在2種藥物治療1周后均能顯著減輕眼部體征,但癥狀未得以改善。在主觀癥狀和客觀體征改善方面2種藥物間無顯著差異。10例患者(45.5%)選擇溴芬酸鈉認為其更有效,9例患者(40.9%)選擇吡嘧司特鉀,3例患者認為2種藥物的效果無差異,提示溴芬酸鈉治療過敏性結膜炎和吡嘧司特鉀同樣安全有效。10例慢性腎小球性腎炎患者服用吡嘧司特鉀10mg,bid,連續6個月可顯著抑制嚴重的蛋白尿。
值得一提的是,吡嘧司特鉀對預防血管成形術后再狹窄也有很好的效果。104例患心肌缺血性心臟病、接受經皮經腔冠狀動脈成形術(PTCA)治療的患者,自術前1周每日給予20mg吡嘧司特鉀,持續用藥至術后4個月,再狹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由于再狹窄引發的心絞痛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由于再狹窄必須再次進行PTCA手術的比例也顯著低于對照組。
用于預防或減輕支氣管哮喘發作,不能迅速緩解急性哮喘發作。口服:成人10mg,bid,早、午或臨睡前服用。
[1] CN201510562792.6吡嘧司特鉀片及其生產工藝
[2] 臨床用藥速查手冊
[3] 特異性I型變態反應抑制劑吡嘧司特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