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奶類(乳品,或乳制品)中含有一種特有的碳水化合物,叫做乳糖。乳糖須經由人體小腸內的乳糖酶(β-半乳糖苷酶)水解為單糖后消化吸收,乳糖是嬰兒非常重要的一種能量來源,乳糖在寶寶大腦生長發育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解色。
當人體內缺乏足夠多的乳糖酶時,乳品或乳制品中的乳糖不能在小腸消化和吸收而直接進入大腸,在大腸菌群的作用下引起發酵、水解從而出現一系列癥狀如腹瀉、腸鳴、氣多、或因腹脹而導致的厭食等,稱為乳糖不耐受。
其實腹瀉不可怕,多數寶寶是因為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的發生原因 :
(1)先天性:罕見,多數與遺傳有關。終身不耐受,不接受治療可引起死亡。
(2)原發性(成人型):多數人到一定年齡,乳糖酶活性下降或消失,發生年齡和發生率隨不同種族和地區而異,亞洲黃種人的發生率為76%-100%,遠高于歐美地區的5-30%。
(3)繼發性:繼發性乳糖不耐多發生在嬰幼兒兒腹瀉期間,年齡多在3歲以內,以0-1歲發生率最高,也可發生在新生兒。
腹瀉是3歲以內寶寶最常見的疾病,而繼發性乳糖不耐受是小兒腹瀉的主要并發癥,是導致遷延性腹瀉(2周以上)和慢性腹瀉(2個月以上)的重要原因。
持續的腹瀉不可怕,大多因為繼發性的乳糖不耐受引起。
一、輪狀病毒腹瀉:嬰幼兒秋季腹瀉最常見的病原體為輪狀病毒,該病毒會破壞腸黏膜,減少乳糖酶的分泌,引起繼發性乳糖不耐受,使腹瀉遷延。此外輪狀病毒也可以直接作用乳糖酶,使其分解或活性降低。有研究報道3歲以下幼兒由于輪狀病毒腹瀉造成的乳糖不耐受明顯高于其他原因腹瀉造成的乳糖不耐受。
二、其他疾病細菌感染性、慢性腹瀉以及其他損害腸粘膜的疾病,會導致腸黏膜乳糖酶分泌不足,引起乳糖吸收不良或乳糖不耐受癥。無論是輪狀病毒或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小兒腹瀉,都應首先診斷是否引起繼發性乳糖不耐受癥,然后再針對引起感染的各種病毒細菌進行治療。
乳糖不耐受威脅營養吸收,阻礙寶寶正常發育:
中國人是乳糖吸收不良和乳糖不耐受的高發人群,乳糖吸收不良和乳糖不耐受不僅僅是飲奶后出現的不愉快癥狀,由于腸道內生化狀況的改變會影響一些營養元素的吸收。母乳和奶粉制品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而因為乳糖不耐受引起的一些不愉快的癥狀會引起患者不愿進食此類食品,從而引起鈣、鐵、鋅和維生素的缺乏及其他一些重要營養元素的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