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氯化銫(Cesium chloride)氯化銫為無色立方晶體,極易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甲醇,不溶于丙酮,在空氣中吸濕潮解。氯化銫在生物研究中的作用:密度一梯度離心是一種離心新技術。可以將質量差異微小的分子分開。用氯化銫濃溶液,以105 g以上的強大離心力的作用,鹽的分子被甩到離心管的底部;同時,擴散作用使溶液中Cs+和Cl呈分散狀態,與離心力的方向相反,經過長時間的離心,溶液達到一種平衡狀態。
反向擴散力與沉降力之間的平衡作用,產生了一個連續的氯化銫濃度梯度。離心管底部溶液的密度最犬,上部最小。DNA分子溶于氯化銫溶液中,經過離心。將逐漸集中在一條狹窄的帶上。帶上的DNA分子密度與該處氯化銫相等。
白色晶體。相對密度,熔點645,沸點1 290'C。有潮解性。極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不溶于丙酮。有毒。
Cs與K有相似的生物學特性,注入血液后可濃集于正常心肌中,使心肌顯影。在心肌缺血或梗死部位,由于心肌血流量減少或心肌細胞功能受損,則呈現放射性稀疏或缺損區。131Cs亦可被甲狀腺癌細胞所濃聚。
本品可室溫保存。
甲狀腺癌陽性顯像劑。131I或”“TeOi-顯像只提示甲狀腺腫塊為“冷結節”,為了鑒別其性質,可再做一次1Cs甲狀腺癌陽性顯像。若。冷結節”處有”1Cs濃聚,說明甲狀腺癌的可能性很大,符合率可達70%~80%;若無“1Cs集聚,則良性病變可能性為大。本品亦作為心肌灌注顯像荊,由于放射線能量較低,目前多未用。
靜注,18.5MBq(O.5mCi)/次。2h后顯像檢查。
在生化過程中K可被部分取代,使肌肉細胞和紅細胞中K含量下降。特別危險的是在干燥空氣中將純金屬可轉變為氧化物和在潮濕空氣中轉變為氫氧化物的工作。
急性中毒給小自鼠灌胃CsOHLDs0=0.76克/公斤(大鼠為5.70),CsCl為2.0,Cs:SO。為2。8,Cs2C03為2.3,CsN03為2.39克/公斤。對銫鹽的敏感性按下列順序增加:小白鼠、大鼠、豚鼠、家兔、貓。R.bCl灌胃LDso=3.8,RbOH為0.84克/公斤(BpyK;XocalⅡ;)。類似于在血鉀過多時所見到的特征性神經一肌肉裝置損害,心搏徐緩心電圖改變,酸堿平衡紊亂。尸解發現,肺出血和肉豆蔻肝。
慢性中毒對動物:大鼠吸入RbCI和CsCI(30毫克/米3,每天4小時,4個月),以及RbOI-I和CsOFI(10毫克/米3,每天4小時,4個月),表現興奮性升高,生長錯后,營養障礙;氫氧化物還可引起上呼吸刺激作用。尸解發現,腎和肝細胞變性。喂養食物內含有0.1 0,4Rb的動物,出生的后代無生活能力。
對人;從事生產Rb和Cs的工人(空氣中有礦物粉塵、金屬氧化物及其鹽的氣溶膠)訴說:應激性升高,易疲勞、失眠、頭痛,指端麻木。客觀表現,神經衰弱綜合癥,并合并植物血管張力不全,心房和心室傳導性障礙,心肌變性;腎臟刺激作用(尿中有蛋白,浸析上皮細胞、透明蛋白管型、紅細胞、草酸尿);上呼吸道粘膜慢性炎癥改變;周圍神經系統發病率升高(XocHl:a)。
對皮膚和眼的作用 用RbCl和CsCl多次貼敷,不引起家兔皮膚和粘膜的刺激作用。用4%的RbOH和CsOH溶液貼敷,可引起充血,水腫,進一步壞死和瘢痕性改變。0.4%的溶液濺入眼內,可致眼結膜潰瘍形成,角膜渾濁。銫化合物具有較明顯的刺激作用。曾有病例記載,在生產銫時,可引起變態反應性皮炎和職業性濕疹。
最高容許濃度對于銣、銫及其化合物推薦為0.3毫克/米3。對于氫氧化銫建議為0.3毫克/米3(CeKItrle/%110ycTaHoBⅡeHHm n且K Bpe皿HhlX BeI//,eCTB B B03且yxe pa60—qe苡30Hbl 1976年6月9~11日批準)。在體內分布和排出 C3和Rb以離子形式由血循環進入血液。紅細胞中Rb的濃度幾乎比血漿高3倍。Rb很快由血液中消失,主要聚集在肌肉內。初期,在肌肉、肝、腎、脾臟Cs的濃度幾乎相等,由于重新分配,主要貯存庫是肌肉,其濃度比其它器官高7~8倍。Cs和Rb主要由尿排出。人cs的半減期為70天。
試劑級氯化銫通常由復分解反應如碳酸銫與鹽酸反應制得。
將6409碳酸銫加入200ral水中,于攪拌下慢慢加入37%鹽酸4009()幺AJ 340m1)。加熱,反應逸出大量二氧化碳,直至pH為3,煮沸0.5h。然后加入適量氫氧化銫將pH調到中性。過濾去渣.濾液濃縮析晶。分離,結晶于100。C 干燥燥得氯化銫。
用作光電管材料,也用于醫藥工業和釀造業。
[1]岑芳主編,新課程高中教師手冊 生物,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04,第387頁
[2]楊南如 岳文海主編,無機非金屬材料圖譜手冊,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635頁
[3]芮耀誠主編,實用藥物手冊,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年04月第1版,第967頁
[4]金鋒 周樹森等譯,工業生產中的有害物質手冊 第三卷 (修訂第七版) 無機及元素有機化合物,化學工業出版社,1986年05月第1版,第5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