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色综合资源,亚洲、欧美、都市、激情、校园、乱伦,憨豆网现在改名叫啥,一级黄色日逼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CAS號數據庫 > 62-44-2 > 62-44-2 / 非那西丁的說明書

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62-44-2 / 非那西丁的說明書

概述【1】

非那西丁(Phenacetin,p-Acetophenetidine),化學名對乙氧基-N-乙酰苯胺、4-乙氧基-N-乙酰苯胺、對乙酰氨基苯乙醚,化學式為 C 10 H 13 NO 2 ,在室溫下是白色有光澤的鱗片狀結晶或白色結晶性粉末,熔點 137 ~138 ℃,沸點132 ℃ /4 mmHg,難溶于水,溶于乙醇、丙酮、乙酸、吡啶、氯仿等有機溶劑.

非那西丁由 Morse 于 1878 年最先合成,1887 年在美國上市,是市場上第一個合成解熱鎮痛藥,常用于治療頭痛、發熱、神經痛等. 但 1953 年發生的非那西丁致嚴重腎損害事件引起人們對該藥安全性的警覺,而 1970 年出現的非那西丁致尿道癌事件使其安全性進一步受到質疑。由于非那西丁的毒性和副作用較大,該藥已停止單獨使用.目前,非那西丁主要用于和阿司匹林及咖啡因配伍,制成復方制劑 APC,用于解熱鎮痛.非那西丁還是重要的有機合成原料及藥物中間體,在有機合成及藥品生產和新藥開發上具有重要意義.

藥效學【2】

本品為乙酰苯胺類解熱鎮痛藥,且解熱鎮痛作用緩和而持久。退熱強度與阿斯匹林相似,而鎮痛作用較弱。幾無消炎、抗風濕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由于毒性較大,且已有作用相似、毒性較小的撲熱息痛代替,故本品已不單獨使用,僅和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巴比妥類藥等制成復方制劑使用。

藥動學【2】

口服迅速而完全,口服后約2h達血藥濃度峰值,約30%與血漿蛋白結合,迅速分布于各組織中,但腦脊液中的濃度很低。主要在肝內代謝。大部分(75%~80%)在肝內去乙基而成為有治療作用的撲熱息痛;小部分去乙酰基而形成有毒性作用的對氨苯乙醚,使血紅蛋白氧化為失去攜氧功能的高鐵血紅蛋白,以致出現紫紺、缺氧等癥狀。~次給藥持續作用時間約3-4h。

毒副作用

對胃腸道刺激較輕,很少誘發潰瘍和出血,但常引起紫紺,尤以兒童為多。長期應用可發生溶血性貧血、損害肝臟與腎臟,甚至腎乳頭壞死、尿毒癥等。偶見煩躁、精神萎靡、出汗、嘔吐、驚厥、自細胞減少、皮疹、剝脫性皮炎等。

作用機理【3】

口服易吸收,于1~2小時血中可達最高濃度,分布到各組織中,但腦脊液中濃度很低。約80%在肝內去乙基變為對乙酰氨基酚,故血中對乙酰氨基酚的濃度上升較快。另一部分則去乙酰基變為對氨基苯乙醚。對氨基苯乙醚和一小部分對乙酰氨基酚進一步變化成對氨基酚,為引起血紅蛋白變性、溶血和肝損害的毒性物質。

非那西丁的說明書

非那西丁和對乙酰氨基酚,均有良好的解熱鎮痛作用。其作用機理也是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但對中樞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較強,而對外周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很弱,這可能就是該類藥物幾無抗炎抗風混作用的原因。

非那西丁作用徐緩而持久,一次給藥可持續3~4小時,常與其他藥物制成復方成藥(如復方乙酰水楊酸片),用于發熱、頭痛、神經痛、牙痛、痛經等。治療劑量時,不良反應較少,只在大劑量較長期應用時,可致高鐵血紅蛋白癥,尤以兒童多見。長期服用此藥或含有此藥的復方制劑,有可能損害腎臟,嚴重時可致腎乳頭壞死、尿毒癥等,應提高警惕。服用復方乙酰水楊酸片有時產生依賴性,有人認為可能與其中所含非那西丁有關。

作用

(1)系苯胺類解熱鎮痛藥物,對乙酰氨基酚是非那西丁的體內代謝產物,解熱鎮痛作用與阿司匹林類似。

(2)消炎、抗風濕作用很弱,無療效,對胃腸無刺激性,也不會引起凝血障礙。

(3)有類似抗利尿素作用,能促進水分的再吸收,對尿崩癥有一定療效。

用法與劑量 【4】

口服:成人,每次0.25~0.59,3~4/d(每日量不超過29),療程lOd;2~3歲兒童,每次160mg;4~5歲,每次240rag;6~8歲,每次320mg;9~10歲,每次400mg;11歲,每次480mg,4h 1次。

藥物相互作用【4】

本品可延長氯霉素的半衰期;與甲氧氯普胺合用可增加本品吸收速率但不影響吸收總量:苯巴比妥可加速本品自體內消除。

用途

具有解熱、鎮痛作用,但無抗炎、抗風濕作用。在肝臟主要代謝為對乙酰氨基酚,小部分則去乙酰基而成對氨基苯乙醚,進一步代謝成亞氨基醌后能使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量大時可出現紫紺,甚至嚴重缺氧癥狀,尤以兒童為多。長期或過量應用可發生溶血性貧血及肝、腎損傷等。由于本品毒性較大,已被撲熱息痛所代替,現僅用于某些復方制劑。

注意事項【5】

(1)治療劑量的對乙酰氨基酚不良反應很少,偶見過敏反應,如皮疹。皮疹有的可很嚴重,并伴有藥物熱和粘膜損害。

(2)非那西丁用量過大、過久,由于羥化代謝產物的作用,使脅氧化變成高鐵脅,失去帶氧能力,因而出現紫紺及其他缺氧癥狀,還能引起溶血性貧血。

(3)對乙酰氨基酚能引起血小板減少,最嚴重的急性中毒(10—15 g)反應是引起致死性肝損害。可用乙酰半胱氨酸或蛋氨酸解毒。

(4)這類藥物長期應用還導致對藥物的依賴和腎損害。

不良反應

對胃腸道刺激較輕。常引起發紺,尤以兒童多見。可損害肝臟、腎臟。可對血紅蛋白產生毒性,誘發溶血性貧血。對視網膜亦可產生毒性。

參考文獻

[1]曾琦斐.非那西丁合成方法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3(03):288-290.

[2]羅明生 高天惠 勞家華主編,現代臨床藥物大典,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第247頁

[3]龍焜,臨床藥物手冊,金盾出版社,1992年07月第1版,第383頁

[4]張會明,璋軼主編;孫海,黃乃祥,郭恩洙副主編,臨床新藥特藥手冊,金盾出版社,2011.10,第294頁

[5]孫增勤主編,新編麻醉藥物實用手冊,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4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