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色综合资源,亚洲、欧美、都市、激情、校园、乱伦,憨豆网现在改名叫啥,一级黄色日逼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CAS號數據庫 > 72-19-5 > 72-19-5 / L-蘇氨酸的應用

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72-19-5 / L-蘇氨酸的應用

背景及概述[1]

蘇氨酸(Threonine)化學名稱為α-氨基-β-羥基丁酸,1935年由W.C.Rose在纖維蛋白水解物中分離和鑒定出來。1936年,Meger對它的空間結構進行了研究,因結構與蘇糖相似,故將其命名為蘇氨酸。蘇氨酸有4種異構體,天然存在并對機體有生理作用的是L-蘇氨酸。分子式為C4H9NO3,相對分子質量為119.12,熔點為255~256℃,比旋光度[α]20D=-25.0~-29.0°(5mol/LHCl),白色晶體或結晶性粉末微甜;解離常數pKCOOH=2.15,pKNH2=9.12,電點pI(25℃)=5.64,溶解度為20g/100mL水(25℃),不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有機溶劑。L-蘇氨酸是必需氨基酸,必須從食物中獲取。

L-蘇氨酸對于保持體內的氮平衡是必需的,并促進正常的生長發育。此外,它對于保持心血管、肝臟、中樞神經、腸、免疫系統的功能也有作用。由于缺乏維生素B12、II型瓜氨酸血癥、敗血癥、氨基酸或氮失衡,可導致血液中的蘇氨酸含量不足。此外,素食主義者由于食用缺少蘇氨酸含量的谷類,可以導致蘇氨酸不足。對于各種疾病或先天性代謝異常的診斷、患者的長期營養補充、氨基酸代謝異常疾病的相關研究等而言,L-蘇氨酸的定量是必須的。

已報道過多種L-蘇氨酸的定量方法。通過四乙酸鉛使蘇氨酸變為乙醛,用濃聚硫酸吸收,檢測乙醛與對羥基聯苯縮合的色素,來測量蛋白質水解產物、明膠、血清中的蘇氨酸,可以通過HPLC、質譜、氨基酸分析裝置等定量。這些方法存在操作危險,需要多個步驟,使用昂貴的儀器,不適合操作多個樣品的大規模篩選方法的問題。

應用[1]

在人體和動物所需的8種必需氨基酸中,蘇氨酸是僅次于蛋氨酸、賴氨酸、色氨酸的第4種氨基酸。蘇氨酸在人的生長發育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被廣泛應用于食品工業、飼料工業、以及醫療等方面。

1)在食品方面,由于當前食品加工度高、生產量大、保存期長、流通領域廣,營養素容易受到破壞和損失,需要加以補充。因此,食品強化劑在食品工業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氨基酸類強化劑在食品強化劑生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蘇氨酸與葡萄糖共熱可產生焦香味,有增香作用。一般與其他氨基酸合并用于強化谷物,有時也用于糕點、嬰兒食品、牛奶中,起抗氧化作用。

2)在飼料添加劑方面,蘇氨酸和賴氨酸、蛋氨酸、色氨酸一起列為4大飼料添加劑,主要用于未成年仔豬和家禽等。蘇氨酸是畜禽飼料中的重要元素,在畜禽飼料中添加蘇氨酸,能提高飼料蛋白質的生物學價值,平衡各種氨基酸,促進蛋白質沉積,降低動物氨的排泄,減輕環境污染,改善飼養條件。

3)在醫藥工業方面,蘇氨酸應用也十分廣泛,其鐵鹽可作抗貧血藥,可用于配置氨基酸輸液和綜合氨基酸制劑,同時其自身還具有促進人體發育和抗脂肪肝的藥用療效,也是制造高效抗生素單酰胺菌素的中間體,以及用于生化研究。在臨床上蘇氨酸還具有提高免疫的功能:蘇氨酸有促進骨髓T淋巴細胞前體分化發育成為成熟T淋巴細胞的作用。

蘇氨酸是谷蛋白中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它的分子結構中含有羥基,對人體皮膚有保濕作用。在膜蛋白中蘇氨酸的羥基能與寡糖鏈結合,對保護細胞膜起重要作用。此外,蘇氨酸代謝生成甘氨酸,提供一碳單位。另外,蘇氨酸是11種、14種、17種、18種、20種氨基酸大輸液的主要成分之一。氨基酸大輸液常用于手術前后、創傷、燒傷、骨折、營養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的輔助治療,在臨床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

制備[2-3]

L-蘇氨酸的生產方法有蛋白質水解法、化學合成法[9]和直接發酵法[10]。蛋白質水解法和化學合成法因其存在種種弊端,工業化生產已經基本不再使用。直接發酵法以其生產成本低、資源節約、環境污染小等優點逐漸成為工業化生產L-蘇氨酸的主要方式。

1.蛋白質水解提取法

蘇氨酸主要以L型存在于血粉、角蹄、玉米麩質粉、棉籽餅、絲膠等天然蛋白質中,可將上述蛋白質經水洗、攪碎、干燥、酸解得水解液經濃縮得濃縮液,用活性炭脫色、上柱,接收液作紙層析,收集蘇氨酸部分。但該方法存在不少問題,操作復雜,需處理大量洗脫液,最主要的是蘇氨酸在這些蛋白質中含量較低,尤其是提取目標氨基酸時,其他氨基酸作為廢料處理掉,造成資源的浪費。

2.化學合成法

蘇氨酸的化學合成路線,主要有巴豆酸法、乙酰乙酸乙酯法、甘氨酸銅法及不對稱環氧化法等,其中路線較短、收率較高、具有較高工業價值的方法是甘氨酸銅法。

1)巴豆酸合成法

巴豆酸在乙醇中進行汞化反應,再經溴化、汞、氨化得DL-蘇氨酸。該法反應條件緩和、產率也不低,但步驟較繁、溶劑成本高,加之含汞廢液處理困難等,使其利用價值不大。

2)乙酰乙酸乙酯合成法

將乙酰乙酸乙酯氨化、還原,即可得DL-蘇氨酸,該路線反應條件要求高,且產率低。

3)甘氨酸銅合成法

甘氨酸由于與Cu2+絡合,生成螯合物,從而增強了α氫的酸性,更利于其與乙醛縮合,最終脫去銅,生成DL-蘇氨酸。Cu2+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也有用五水硫酸銅或氯化銅與甘氨酸和乙醛來制備的。Aune則采用中間體雙(2,5-二甲基-4-惡唑烷羧酸酯)二水合銅,與甘氨酸反應合成DL-蘇氨酸。這樣,可以較大地提高產率。但成本也大大增加了。通常,采用廉價的Cu(OH)2CO3和CuCl2為催化劑。合成路線如圖:

L-蘇氨酸的應用

4)不對稱環氧化法

不對稱環氧化法,具有選擇性高的優點,但由于其反應過程復雜,原料成本太高,難以實現工業化生產。該法以CH2CHCH(OH)CH3為原料,雙鍵經環氧化后,與phCONCO反應,生成五元雜環化合物,再酸化開環,生成DL-蘇氨酸。

5)非水相反應合成

以苯為溶劑,將氰基乙酸丁酯與乙醛,在30~35℃攪拌反應6h,經過濾,酸化濾液,可得88%的蘇氨酸。上述幾種方法,各有優劣,其中甘氨酸銅合成法得到普遍使用。該法成本低,合成路線短,產率高(以甘氨酸計,可達80%以上)。但銅鹽的回收再利用,離子交換脫銅過程繁雜、且洗脫液不易濃縮。

3.微生物發酵法

直接發酵法是借助于微生物具有合成自身所需要的氨基酸的能力,通過對特定微生物的誘變處理,選育出營養缺陷型或結構類似物抗性菌株,以解除代謝調控中的反饋抑制和反饋阻遏,從而達到過量積累某種氨基酸的目的。隨著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工業微生物生物化學信息的增多、特別是工業生物載體系統的成功構建,從上世紀70年代末起前蘇聯研究者開始用基因工程技術構建蘇氨酸菌種,為優良的L-蘇氨酸生產菌株的篩選和產酸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使微生物直接發酵法生產L-蘇氨酸成為一種廉價的工業化生產方法。

主要參考資料

[1] L-蘇氨酸的生產方法及研究進展

[2] CN201180012376.9L-蘇氨酸的分析方法和L-蘇氨酸脫氫酶

[3] L-蘇氨酸制備方法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