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色综合资源,亚洲、欧美、都市、激情、校园、乱伦,憨豆网现在改名叫啥,一级黄色日逼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 CAS號數據庫 > 100-41-4 > 100-41-4 / 乙苯的危險特性和急救

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100-41-4 / 乙苯的危險特性和急救

合成【1】

苯與乙烯的烷基化工藝開發于1930年代。在諸如A1C13一HCl這樣的Friedel—Crafts催化劑存在下在液相中進行。由于液體酸使用時存在諸多不便,于是提出了酸負載的催化劑。1960年代開始使用BF3/AI2O3和固體磷酸(SPA,硅藻土負載磷酸)。這些催化劑在反應過程中會釋放出酸,且反應后也沒法再生。于是嘗試使用SIO2- AI2O3和八面沸石如HY和HX,但這些催化劑失活嚴重。因此,工業上A1C13一HCl一直使用到1980年代。

在20世紀80和90年代,一些使用沸石的工業化烷基化工藝開始應用。第一個使用沸石的產業化過程開始于80年代,使用的是中孔沸石ZSM一5,反應在氣相固定床反應器中進行(第二代Mobil—Badger工藝)。在液相中使用大孔的Y沸石,失活不嚴重。使用Y沸石的工藝1989年產業化(Lummus/Unocal/UOP)。1995年。出現了使用MCM一22的新工藝(Mobil—Raytheon EBMax)。

乙苯通過酸催化的苯乙基化反應得到。生成的乙苯在酸作用下進一步烷基化變成二取代和其他多取代乙基苯。多取代乙基苯從乙苯中分離,然后與苯發生烷基轉移反應以增加乙苯的產率。烷基轉移反應同樣是酸催化反應,但催化劑與烷基化的不同。因此,烷基化工藝常常包含兩步:烷基化和烷基轉移。

乙苯的危險特性和急救

目前烷基化過程中使用的催化劑有HY,ZSM一5,MCM一22和β一沸石。由于多取代乙基苯的分子尺寸大于乙苯,烷基轉移過程中使用的催化劑孔道要略微大于烷基化的催化劑。適宜的孔道尺寸的選擇取決于反應是氣相還是液相反應。

下表列出了一些乙苯的生產工藝。

乙苯的危險特性和急救

下圖是烷基化工藝的流程示意圖。

乙苯的危險特性和急救

吸收、代謝和排出【2】

本品可經呼吸道,皮膚和消化道吸收。較易經皮吸收,甚至可引起死亡。但生產條件下未見任何中毒。在99~369mg/m3濃度下,8小時,人經呼吸道吸收率約為64%。在體內絕大部分氧化(經苯乙醇)成苯酰甲酸(25%)和扁桃酸(64%),并迅速從尿排出(24小時排出80%以上),少量(小于10%)以原形經肺和腎排出。以苯乙酸/苯乙醇、苯甲酸形式排出很少。故可測定尿中苯酰甲酸和扁桃酸做為接觸乙苯的指標。

危險特性

其蒸氣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爆炸。與氧化劑能發生強烈反應。其蒸氣比空氣重,能在較低處擴散到相當遠的地方,遇明火會引著回燃。若遇高熱,容器內壓增大,有開裂和爆炸的危險。流速過快,容易產生和積聚靜電。其蒸氣和煙霧對眼睛、黏膜、呼吸道及皮膚有刺激作用。吸人、誤服可發生頭痛、惡心、嘔吐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下降。直接吸入本品液體,可致肺水腫、出血和化學性肺炎。可疑人類致癌物。

儲運注意事項【3】

儲存于陰涼、通風倉間內。遠離火種、熱源。倉溫不宜超過30℃。防止陽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應與氧化劑分開存放。儲存問內的照明、通風等設施應采用防爆型。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罐儲時要有防火防爆技術措施。禁止使用易產生火花的機械設備和工具。灌裝時注意流速(不超過3m/s),且有接地裝置,防止靜電積聚。搬運日寸要輕裝輕卸,防止包裝及容器損壞。

急救

皮膚接觸:脫去污染的衣著,用肥皂水及清水徹底沖洗。就醫。

眼睛接觸:立即翻開上下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至少15min。就醫。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保暖并休息。呼吸困難時給輸氧。呼吸停止時,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食入:誤服者立即漱口,飲足量溫水,盡快洗胃。就醫。

防護措施

工程控制:生產過程密閉,加強通風。

呼吸系統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佩戴防毒面具。緊急事態搶救或撤離時,建議佩戴自給式呼吸器。

眼睛防護:高濃度蒸汽接觸可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防護服:穿防靜電丁作服。

手防護:戴防化學品手套。也可使用皮膚防護膜。

其他:工作現場禁止吸煙、進食和飲水。工作后,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泄漏處置

疏散泄漏污染區人員至安全區,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污染區,切斷火源。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護服。在確保安全情況下堵漏。噴水霧可減少蒸發。用活性炭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然后使用無火花工具收集運至廢物處理場所。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劑制成的乳液刷洗,經稀釋的洗液放入廢水系統。如大量泄漏,利用圍堤收容,然后收集、轉移、回收或無害處理后廢棄。

參考文獻

[1] (日)Hideshi Hattori,Yoshio Ono著;高滋,樂英紅,華偉明譯,固體酸催化=Solid acid catalysis,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05,第202頁

[2] 《工業毒理學》編寫組 編,工業毒理學 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08月第1版,第433頁

[3] 王廣生主編;張海峰副主編,石油化工原料與產品安全手冊,中國石化出版社,2010.08,第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