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如果要聊植酸(Phytic Acid),就免不了從全球最嚴重的微量元素缺乏癥 - 缺鐵性貧血說起。
為了能夠控制和消滅缺鐵性貧血的發生,世界衛生組織(WHO)設定了三項長期目標:
增加地球村居民鐵元素的攝入量;
通過提高衛生條件控制和減少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的發生;
全面增強營養素的攝入。
第一條就是提高鐵元素的攝入量,但是僅僅提高鐵元素的攝入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提高鐵元素的吸收率。這就到了我們今天的主角 - 植酸登場了。
植酸是一類儲存在種子外殼內的磷化物,在種子發芽時,植酸通常作為營養成分供給植物的萌芽。所以,幾乎所有的植物種子內都含有植酸,但是,植酸常和微量元素結合,會降低微量元素的吸收率,在被機體吸收后,又常常和消化液結合,影響內源性微量元素重吸收。
因此,人類發明了很多方法來降低種子內植酸的含量,比如說,去除種子的麩皮,剝離植酸;讓種子發芽,消耗植酸;加入植酸酶,消化植酸;或者直接培育低植酸的品種,從根本上減少我們能夠直接攝入植酸。
相信大家像我一樣,會選擇最后一種 - 看上去一勞永逸的方法。
科學家也不例外,他們前些年就開始忙著研究低植酸的植物品種,因為豆類蛋白含量高,應用范圍廣,所以最先被開發出來的是低植酸的豆類品種。當然,科學家們可不是拍著腦袋做研究的,開發出來的低植酸豆類不負眾望,成熟后種子的植酸含量為未改良品種的10%左右。
那好不容易開發出來了,有趣的事情也就來了,研究團隊在盧旺達開展了這個新開發的低植酸豆類的研究。實驗的對象是25名患有缺鐵性貧血的當地居民,團隊選取了三種豆類進行研究,低植酸豆類(鐵元素比一般豆類高50%),高鐵含量正常植酸豆類(鐵含量比一般豆類高100%)和一般豆類。用同位素標記的硫鐵化合物作為測定吸收度的指標。
研究發現,雖然低植酸和高鐵豆類的鐵元素總吸收量遠遠高于一般豆類(因為鐵含量高嘛),但是,鐵元素吸收率的百分比在三種豆類中卻是一樣的。低植酸豆類并沒有提高鐵元素的吸收率。
研究人員發現低植酸的品種,在質地上會更加堅硬,不容易烹飪,因此所罕有的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的殘留量會更高,所以會出現消化不良的癥狀。但是研究指明了物種選擇性改良的一個方向,在豆類的優選中,高鐵元素的比率的植株要比低植酸的植株更有實用價值。那對于我們來說,高鐵元素的攝入可以代償植酸對于吸收度的影響。
那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應該怎么減少植酸,增加鐵元素的吸收量呢?
1.浸泡、加熱 - 可以去除30%左右的植酸
2.發芽 - 可以去除50%左右的植酸
3.發酵 - 可以去除90%左右的植酸
4.加入植酸酶 - 完全去除植酸
在烹飪豆類食物時,特別是豆漿,建議最少要浸泡過夜,盡量減少植酸的比例。
上文的研究還給了大家一個提示,雖然植酸可以降低一些微量元素的吸收率,但是只要在食物上對這些微量元素做出一些加強,同樣可以滿足我們對于營養素的需求。而且,近幾年的研究陸續發現了植酸在一些慢性病中的積極作用,大家不必過度緊張,均衡飲食才是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