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目的:比較用加巴噴丁與卡馬西平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效果。方法:將 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間重慶市綦江區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原發性三叉神 經痛患者平均分為1組和2組。為1組患者使用加巴噴丁進行治療, 為2組患者 使用卡馬西平進行治療。然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結果:治療后, 1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2組患者 (P <0.05) , 其不良 反應的發生率低于2組患者 (P <0.05) 。結論:與用卡馬西平治療原發性三 叉神經痛的效果相比, 用加巴噴丁治療該病的效果更為理想, 安全性更高。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間重慶市綦江區人民醫院收治的 80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這些患者面部三叉神經的支配區域均存在頻發 的撕裂痛或刀割痛 (該癥狀不是由顱內病變和腦細胞受損等因素引起的。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1組和2組。在1組患者中, 有男性11例, 女性29例 ;其年齡為43~68歲, 其平均年齡為 (56.2±5.1) 歲, 其平均病程為 (10.1 ±2.4) 個月。在2組患者中, 有男性14例, 女性26例;其年齡為42~70歲, 其平均年齡為 (56.7±5.2) 歲, 其平均病程為 (10.2±2.5) 個月。兩組患 者的一般資料相比, P>0.05, 具有可比性。
為1組患者使用加巴噴丁 (生產企業: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批準文號 :國藥準字H20030662) 進行治療。加巴噴丁的用法是:初始劑量為每次服300 mg, 于睡前服用。然后每天逐漸增服30 mg。如果該藥的每次總用量超過 3600 mg, 需分3次服用。為2組患者使用卡馬西平 (生產企業:江蘇黃河藥業 股份有限公司,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0638) 進行治療。卡馬西平的用法 是:初始劑量為每次服100~200 mg, 每日服1次。然后將該藥的用量增加為 每次服400 mg, 每日服1次。該藥的每日最大用量不超過1200 mg。對兩組患 者均治療2個月。
1)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2]、在治療前后其視覺模擬評分法 (VAS) 的 評分及惡心、乏力、腹瀉、眩暈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2) 本次研究對象 的療效評定標準是: (1) 顯效:治療后, 患者VAS的評分減少≥4分。 (2) 有 效:治療后, 患者VAS的評分減少2~3分。 (3) 無效:治療后, 患者VAS的評 分減少≤1分[3]。總有效率= (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 準差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 (%) 表示, 采用χ²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 1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2組患者 (P<0.05) , 其不良反應的發 生率低于2組患者 (P<0.05) 。
根據三叉神經痛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臨床上將該病分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 和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兩種類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的病情不是由器質性 病變或功能性病變導致的。三叉神經的微血管受到壓迫、三叉神經脫髓鞘是 誘發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主要原因。患者的橋小腦角出現表皮樣囊腫及患有 三叉神經炎癥、多發性硬化、腦干或丘腦的器質性病變是誘發繼發性三叉神 經痛的主要原因。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面部三叉神經的支配區可出現陣發性的撕裂痛、刀割 痛。該病患者在發病時較為痛苦, 對其病情進行治療的難度較大。臨床上對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常進行藥物治療, 以緩解其疼痛癥狀。加巴噴丁和卡 馬西平都是臨床上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常用藥物。加巴噴丁是一種新型 的抗癲癇藥物, 屬于γ-氨基丁酸的環狀衍生物。加巴噴丁不會與神經遞質 γ-氨基丁酸 (GABA) 受體產生相互作用。因此, 加巴噴丁既不能通過代謝 轉化為GABA或GABA激動劑, 也不是GABA攝取或降解的抑制劑。加巴噴丁進入 人體后, 能沖破血腦屏障, 與N-甲基-D-天冬氨酸 (NMDA) 受體相結合, 有 助于減少鈣離子的內流與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該藥多被用于治療神經痙攣 、癲癇及三叉神經痛, 并且不會對患者心腦血管的功能產生較大的影響。用 卡馬西平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進行治療, 可降低其神經細胞膜中鈉離子 的通透性及神經細胞的興奮性, 增強其神經遞質GABA的突觸傳遞功能, 進而 可緩解其三叉神經痛的癥狀。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 與用卡馬西平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效果相比, 用 加巴噴丁治療該病的效果更為理想, 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