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IPTG的誘導原理
【IPTG對外源蛋白誘導表達的原理】
原核生物絕大多數的基因按功能相關性成簇地排列,且密集于染色體上,共同形成一個轉錄單位——操縱子(元),也稱基因表達的協同單位(a coordinated unit of gene expression)。E.coli的乳糖操縱子(元)含Z、Y及A三個結構基因,分別編碼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通透酶(permease)和乙酰基轉移酶(transacetylase);此外還有調控基因:操縱序列O(operator)、啟動序列P(promoter);而I(編碼Lac阻遏物,Lac repressor)不屬于乳糖操縱子。
圖1為IPTG誘導表達原理圖
Lac阻遏物是一種具有4個相同亞基的四級結構蛋白,都有一個與誘導劑結合的位點。在沒有乳糖存在時,lac操縱子(元)處于阻遏狀態,Lac阻遏物能與操縱基因O結合,阻礙RNA聚合酶與P序列結合,抑制轉錄起動。而當有誘導劑與阻遏蛋白結合后,其蛋白構象就發生變化,導致阻遏物從操縱基因O上解離下來,RNA聚合酶不再受阻礙,發生轉錄。
在這個操縱子(元)體系中,真正的誘導劑并非乳糖本身。乳糖進入細胞,經β-半乳糖苷酶催化,轉變為半乳糖——即生理上的誘導劑。而在實驗中,通常選用異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作為誘導劑,IPTG是一種作用極強的誘導劑,不被細菌代謝而十分穩定,因此被實驗室廣泛應用。
【IPTG對外源蛋白誘導表達的實驗步驟】
1.實驗方法
材料:
(1)誘導表達材料:LB(Luria—Bertani)培養基:酵母膏(Yeast extract)5g、蛋白胨(Peptone) 10g、NaCl 10g、瓊脂(Agar) 1-2%、蒸餾水(Distilled water) 1000ml pH 7.0、
IPTG 貯備液:2g IPTG溶于10mL蒸餾水中,0.22μm濾膜過濾除菌,分裝成1mL/份,-20 ℃保存;
凝膠電泳加樣緩沖液:50mmol/L Tris-CI( pH 6.8)、50mmol/LDTT、2% SDS(電泳級)、0.1% 溴酚藍、10% 甘油
(2)大腸桿菌包涵體的分離與蛋白純化材料:
1)酶溶法
裂解緩沖液:50 mmol/L Tris-CI(pH 8.0)、1 mmol/L EDTA、100 mmol/L NaCI;50 mmol/L 苯甲基磺酰氟(PMSF);10 mg/mL溶菌酶;脫氧膽酸;1 mg/mL DNaseI.
2)超聲破碎法
TE 緩沖液.
2×SDS-PAGE 凝膠電泳加樣緩沖液:100 mmol/L Tris-HCI (pH 8.0)、100 mmol/L DTT、4 %SDS、0.2 % 溴酚藍、20 % 甘油。
2.實驗方案
(1)外源基因的誘導表達:
1) 用適當的限制性內切核酸酶消化載體DNA和目的基因;
2) 按連接步驟連接目的基因和載體,并轉化到轉化DH5α感受態細胞中;
3) 分別挑取單菌落接種于5mL LB ( 0.1g·L-1 氨芐青霉素)中,37℃培養過夜;
4) 以2%體積比轉接于2ml LB( 0.1 g·L-1 氨芐青霉素)中,37℃繼續培養2.5 hr,至細菌對數生長期,加0.1mmol/L IPTG 2μl誘導3-4hr,同時設立不加IPTG誘導作為對照;
5) 取上述菌液1mL,12000rpm離心10min,收菌沉淀;
6) 重懸于冰的100μl PBS中,加入PMSF至終濃度為10 mmol/L。震蕩器震蕩混勻,加入2×加樣緩沖液,煮沸10min變性,12,000rpm離心10min;
7) 分別取誘導前和誘導后的樣品10 μl進行SDS-PAGE電泳分析。
(2)大腸桿菌包涵體的分離與蛋白質純化:
細菌的裂解
常用方法有:① 高溫珠磨法;② 高壓勻漿;③ 超聲破碎法;④ 酶溶法;⑤ 化學滲透等.前三種方法屬機械破碎法,并且方法① 、② 已在工業生產中得到應用,后三種方法在實驗室研究中應用較為廣泛.下面介紹酶溶法和超聲破碎法的實驗步驟.
酶溶法.常用的溶解酶有溶菌酶;β-1,3 -葡聚糖酶;β-1,6 -葡聚糖酶;蛋白酶;殼多糖酶;糖昔酶等.溶菌酶主要對細菌類有作用,而其他幾種酶對酵母作用顯著.主要步驟為:
4 ℃ ,5000rpm 離心,15 min ,收集誘導表達的細菌培養液(100 mL ).棄上清,約每克濕菌加3 mL 裂解緩沖液,懸浮沉淀.
【IPTG誘導大腸桿菌表達目標蛋白的作用原理】
用乳糖操縱子作為啟動子進行蛋白質表達的時候,需要誘導物進行誘導(相當于點火),但乳糖可以被細胞利用掉,所以利用IPTG(異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在結構上與乳糖的相似性也可以將基因表達啟動,但它不能被細胞利用掉,從而實現持續的表達.
【主要參考資料】
[1]https://www.biodiscover.com/news/research/121770.html.
[2]https://www.doc88.com/p-0468747498683.html.
[3]https://www.bio1000.com/experiment/protein/378113.html.
[4]https://wenda.so.com/q/1378486341071301.